气温超35℃小心情绪“中暑”
严重时可导致焦虑症,防暑降温要从“心”开始
2014年07月2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炎炎夏日,市民要有一个好的心态。(资料片)            本报记者 王鸿哲 摄
     本报7月27日讯(记者 樊伟宏 通讯员 孙秀珍) 夏日高温逼人,人们往往只重视生理卫生保健,而忽视心理保健。其实人的情绪、行为与气候条件关系很大。剧烈的气候变化,会使人的情绪产生波动。持续的高温环境易使人产生诸多的负性情绪,发生心理“中暑”。据调查,正常人群中约有10%左右的人会在夏季发生心理“中暑”,尤其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0小时,湿度超过80%时生理中暑同时伴随心理”中暑”的人会大大增加。
  据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专家介绍,在社会人群中,企业低层管理人员、驾驶员、妇女及体质虚弱者较易发生心理“中暑”。心理“中暑”后多表现为烦躁不安、易动火发怒、冲动,由此导致工作效率下降,人际关系紧张,甚至打架斗殴等。部分人群表现为疲乏无力、精神萎靡、情绪抑郁。有心血管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心身疾病的患者,在夏季更应防范心理“中暑”,一旦出现心理“中暑”的情绪反应,要及时调整,避免造成不良后果。另外,很多心理疾病如失眠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在炎热的夏季容易复发,患有上述疾病的人应注意防范。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