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新:保护留守儿童还缺乏立法和规范项目
关注挺多但效果有限
2014年07月2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28日,专家教授精彩的讲座赢得培训教师阵阵热烈的掌声。 本报记者 左庆 摄
     本报记者 郑雷 
实习生 付晓晓 董兴生   

  “留守儿童出问题的几率的确比非留守儿童大很多,但就此把留守儿童和问题儿童划等号,是不准确的。”
  28日上午,在乡村教师培训课上,山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心理学教授张文新一再强调,不是所有的留守儿童都会出问题,一定不要再用“缺陷观”看待留守儿童群体,要坚持积极发展观,强调他们自身蕴藏着发展的潜力,同时加强干预指导。
  在张文新看来,对于少年儿童,依恋关系特别重要,会对他们产生长久影响。“在对孩子的抚养过程中,父母的角色是不可替代的。”
  张文新认为,学校对于外出务工家长的培训非常重要,需要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无法替代的角色,即便偶尔客串一下,也一定是需要的。培养孩子成长,是比赚钱更重要的职责,把孩子忽视了耽误了得不偿失。
  “即使很长时间不能见面,在外务工的家长也要和孩子建立一个比较频繁的沟通习惯,可以通过视频或者电话;要经常和学校老师做好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及时发现异常的苗头;尽可能增加和孩子见面的机会和时间,即使隔得远,也要给孩子提出生活、学习和情感上的具体建议。”
  “他们也是我们亲爱的孩子,也是法律的公民。这六千万孩子,长大后,很大程度上,他们的水平,在二十年后会左右社会的素质。”张文新颇有感触地说,“在这种意义上,关注留守儿童,就是关注我们自己。”
  “现在对于留守儿童的关注多但实际效果有限,最重要的原因,一是缺乏针对留守儿童权利的立法,二是缺乏规范性的帮扶项目。如果没有立法,留守儿童的权利就很难得到保障。”在张文新看来,对于留守儿童的关注,很多是在物质层面上,真正项目做得少。
  张文新认为,在帮助留守儿童时,要避免对孩子产生消极的影响,比如避免贴标签,同时也要意识到,“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帮助也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要指望一蹴而就。”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