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电影温情依旧
2014年08月08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马媛媛
蒲扇、西瓜、纳凉……这是人们对夏日最美好的回忆,当然,其中更少不了露天电影。
空旷的场地、一面幕布、一个放映员、一束光,搬着板凳占座位的人们,几乎构成了露天影院的全部要素。换片时的漫长等待,以及时不时会有人影或大脑袋映在幕布上,这些都成为人们心中对露天电影难以忘怀的情怀。
那时,看电影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娱乐方式。空旷的晒谷场成了影院,在泥地里插上两根竹竿,再在竹竿顶部系上一块白色幕布,然后在晒谷场中找好位置,摆上机器,调试好,便可开始了。没人通知,孩子们成为最好的吆喝者,观众中,除了本村男女老少,当然也少不了附近几个村的闻讯赶来的村民。吃过晚饭,乡亲们走出家门,带上板凳,三五一群赶向晒谷场。有回,我随着大人赶去几里外的邻村看电影,因跑得急,没留神,跌到了水沟里,呛了好几口水,衣服都湿透了。爬上来后接着跑,生怕错过了看电影。
看电影,首先得占座位,那就得赶早,否则,最前排有利的位置都被别人占了。面对黑压压的人群,有的人索性就爬到树上观看,正所谓“站得高,看得远”。
如果缺少了孩子,露天电影就会显得不热闹了。屁股没坐一会儿,小孩子们就呆不住了,开始闹腾起来了,你追我跑、打打闹闹,玩得不亦乐乎,一些更小的孩子嘴里含着母亲的奶头竟然睡着了。看到一些电影情节孩子们会模仿起来,比如,当看到《英雄儿女》中王成拿着步话机向首长汇报时,孩子们会随着电影中的音乐旋律高叫:为了胜利!向我开炮!那神情,好像他们都成了英雄。
对于一些年轻人来说,看露天电影成为谈恋爱的好借口。这种婉转表达爱慕之情的方式在当时可谓非常流行,也成全了许多段姻缘。后来,听母亲笑着说,当年就是一部朝鲜电影《卖花姑娘》让她上了父亲的船。电影散场,人们才依依不舍起身离开,寻找跑开的孩子,喊声弥漫在乡村的夜色中。
到了上世纪90年代,电视机开始普及,露天电影慢慢地边缘化了,成了一幕渐行渐远的记忆。
而在昨天,社区重演了儿时这温馨的一幕。很多人走出家门,端着板凳、手拿蒲扇聚在广场上,在露天电影的银幕里,重温曾经发生的故事。很多人边看边流出了感动的泪水,感动的不光是影片的精彩,更为那段挥之不去的情感。
找个位置坐下,我要看一场属于自己的“露天电影”,其实,电影的内容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重新感受昔日那热闹温馨的氛围,追寻童年的美好回忆,回味戏里戏外的酸甜人生。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