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凉
2014年08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雷媛媛

  在我心里,“乘凉”是个乡土味儿浓郁的词语,蕴含着恬静悠闲的田园之乐。夏日,蜗居在钢筋水泥铸成的都市森林里,燥热烦闷之时,我总是凭着儿时的记忆,在脑海里泼墨挥毫,勾勒出生动隽永的“乘凉图”来。
  都说“背靠大树好乘凉”,炎炎烈日,绿树浓荫下是乘凉最好的去处。那绿树,最好是村头的古树,树冠蓊郁葱茏,树干粗壮挺拔。经过了百年时光,每一个年轮都见证着小村的沧海桑田。那浓荫里,最好有口古井。井口旁,是三三两两摇着蒲扇、“把酒话桑麻”的乡邻……整个乘凉画面,闲适悠然的意境呼之欲出。
  暮色四合的夜里,小村的老老少少,几乎都聚集到打麦场乘凉。大人们三五成群开始了“夜谈会”,小孩子成群结伙窜来窜去,玩着永远也不腻烦的“抓特务”“藏猫猫”……夜色渐深,一阵山风带来了几缕薄凉,乡邻们打着呵欠,招呼着自家孩子回家睡觉。渐渐地,人去场空,打麦场恢复了静寂,颇有些“繁华散尽夜未央”的味道。
  背离故土越来越远,真正意义上的乘凉,渐渐成了一种稍显奢侈的消遣活动。城市的夏天是个热蒸笼,我们喜欢缩在自己的“格子”里,享受着人工制造出来的凉意。空调冷气“咝咝”逼人,有一种透骨的“凉”,却丝毫感觉不到“爽”。我们也不再热衷和身边的人聊天,我们各自拿着手机、对着电脑,在虚无的网络里东游西荡……没有那些来自大自然接地气的凉意,没有那些有一搭没一搭轻松惬意的聊天,又怎么称得上“乘凉”呢?还好,我们都习惯、甚至喜欢上了这种没有“乘凉”的生活方式。
  而对于那些随着我们栖息在城市里的父辈来说,“乘凉”则是一种无法割舍的生活习惯。整天待在“格子”里,他们年迈的身体更容易患上“空调病”,再说,他们还喜欢和左邻右舍的同龄人聊天。于是,他们竭力想在“热蒸笼”里找一块适合“乘凉”的地方。如果我们留意就会发现:小区附近商场门口的台阶上、超市的休息区,常常坐着几个老头老太太,借着那些可以公用的冷气,他们颇有兴致地聊着天。也许这称不上地道的“乘凉”,嘈杂拥挤的环境里,老人们却是一副怡然自得的样子。只要有“乘凉”的心境,“乘凉”的环境是可以将就的吧!
  我怀念记忆中那些“乘凉”的画面,那是一种温情脉脉的生活方式的缩影。只是“乘凉”离我们,真的是渐行渐远!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