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是生命线”点明了方向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系列谈之一
2014年09月0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在近日公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录取率”是首先提出的“主要任务和措施”。这句话足以让山东学生和家长感到振奋,因为它指向了“促进公平公正”这一招考制度改革的核心价值取向。
  众所周知,教育公平对每个人的前途影响深远,而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是教育公平的重要方面。不能因为户籍所在地、家庭贫富等先天条件的不同,让人面对差别化的待遇。也正是因为当前高考招生录取规则中存在着种种不公平的现象,此次《意见》的出台令人充满期待。
  对于人口多但高等教育资源相对较少的省份来说,高考是个“说多了全是泪”的话题。“军事化”管理的高中,价格居高不下的学区房,暗示着可办理“高考移民”的广告牌子,正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高校现行的录取规则,尤其是名额划分上的“属地倾向”。从历年情况来看,特别是名校集中的京、沪等地,本科录取率明显偏高,随之而来的是“异地高考”政策难“落地”以及随迁子女教育无法破题。这种情况无时无刻不影响着社会公平的实现。
  不过,也有人为这种“属地倾向”辩护,最关键的依据就是“校地共建”的办学模式。应该承认,属地给高校提供了建设用地,地方财政也多有支持,但这些“投入”可以通过人才资源的引进、消费市场的拉动收到回报,而高校特别是名校对当地文化氛围的积极影响更是难以估量的财富。值得一提的是,“属地倾向”利于一地,教育公平利在全局,此次公布的《意见》将“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列为第一条主要任务,无疑给这种观念上的争执做出了最权威的结论。
  当然,改进招生计划只是一个方面,通读《意见》全文,处处体现公平。“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给了所有考生公平的“起跑线”;“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针对的是“寒门难出贵子”;而“增加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则是用于消除“地方卷”对于地域间不公平的掩饰……我们关注这场自“恢复高考以来最全面的最系统的改革”,不光要读懂每一条改革措施,更要看清其中蕴含的价值取向,诚如教育部副部长在新闻发布会上所说,“公平公正是生命线,也是底线。”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