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乡师的尘封故事
2014年09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姜磊
文化名人结缘莱阳
  二乡师的旧址位于莱阳市城厢街道办事处西至泊村莱阳剧院附近。1930年,山东省教育厅决定成立“山东省立第二乡村师范学校”;1934年2月,更改校名为“山东省立莱阳简易乡村师范学校”;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据当时的校长吴伯萧回忆:“‘七七事变’爆发后,我在莱阳乡师陪二百多名自己搞过军事训练、从油印材料上学过游击战术的青年学生,徒步跋涉跑到鲁南临沂,没人管。”后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学校在枪炮声中分崩离析,大部分师生无奈返乡。
  二乡师的第一任校长董凤宸先生出生于1899年,祖籍阳信县(现属滨州市),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毕业后,他担任过一段时间的中学教员,后赴济南,在省教育厅任督学,1930年被派往莱阳县,筹建二乡师。
  董凤宸校长在任期间,学校的师资力量非常雄厚。他亲自聘请苏联留学归来的王哲到校担任教务主任,并兼任农村经济与教育心理学两门课程的教员;音乐老师瞿亚先和美术老师尚魁斋也都是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后来在各自领域开创了一片天地。
  1936年,董凤宸调回济南,继续在省教育厅工作。抗战爆发后,他南下安徽,在阜阳县待了七八年,直至因病去世。当时正值国共合作时期,董凤宸进入军界仍不忘教育,办了一个“鲁干班”,招收了大批流亡学生,专门向部队输送军政干部。恶劣环境中,董凤宸的身体每况愈下,但他仍亲力亲为,亲自任教。
  董凤宸的三子董曰侗曾回忆说,1945年,父亲因劳累过度,肺部与肠胃患上了严重疾病,当年在安徽阜阳县医院病逝,年仅46岁。父亲去世后,并没留下什么财产,董家老小只好返回济南,挤住在徐家花园的一处老宅子里。受生活所迫,少年时的董曰侗摆地摊卖过父亲的藏书以贴补家用,他记得藏书中有鲁迅、邹韬奋等人的著作,都是些思想进步的作品。
  董凤宸的继任者是现代文学大家吴伯萧,他延续了其重视教学的优良传统,聘请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的何其芳前来担任教员,并邀请老舍先生前来讲学授课。据说,当时在山东大学(青岛)任教的老舍到莱阳来颇费了番工夫,先坐汽车再坐骡车,路上折腾了小三天才辗转到达了目的地。而何其芳则在学校停课后,选择了远赴延安,后来,他的诗歌成就闪耀现代文坛。何其芳离开后,差点有另一位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前来顶替他的空缺,这便是臧克家先生。
  上世纪80年代,臧克家曾撰文回忆:“我从临清回到了故乡。盼望已久的抗日战争已经成为事实,自己应当怎样投入这救亡的洪流呢?心里正在盘算着,吴伯箫同志带领他负责的莱阳乡村师范全体师生到了我县,老友相逢,各道别后情况,他的学校,将迁往临沂,作暂时之计,坚约我同往。一、二年前,何其芳同志离开了莱阳乡师,伯箫曾邀我前去顶其芳国文教师的缺,‘临中’不放,没能成功。这次机会正巧,我就随着他们一道到了临沂。一个县城,突然浩浩荡荡来了几百人的队伍,因陋就简,得到安身就不容易。我只给同学们上过一两次大课,抽空到城外沂水河边去蹈了一下。默诵三千年前曾点言志的那几句动人的话:‘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志愿多超脱,这情景多迷人而又富于诗意呵!”
老厅长深情忆母校
  由于二乡师存在时间相对较短,1937年即止于战火,距今已有70多年,因此,想要探访到当年二乡师的学生实在是有很大难度的。幸运的是,4年前,笔者曾机缘巧合,面对面采访过李济民老人,当年二乡师五级二班的学生,听他追忆了自己少年求学的传奇经历。
  李济民生于1920年,老家在蓬莱田家庄。1934年,年仅14岁的他来到莱阳,报考二乡师,没想到面试的时候被老师看中,顺利入学。尽管时隔多年,但他仍然记得那一天的情景,当时老师问他,朱、毛,你可知道?他想了想回答说,知道,他们带老百姓打天下的。老师听了很高兴。
  在二乡师读书期间,学校每个月发给每位学生5块钱,吃饭和零花都在这里面了。那时候的生活很艰苦,吃不饱饭,可以说一穷二白,但学校还是想方设法改善同学们的学习环境,实验课上甚至有显微镜可用。李老回忆说:“那时候学校还请来了大作家舒舍予(老舍),同学们集中到礼堂,一起聆听他讲课。现在想想,这都是非常难得的。”
  当时,二乡师的课程设置很丰富也非常合理,文、体教育并重,而且还开设有手工与实验课。体育课上,男学生练队列、叠罗汉,锻炼体魄;女学生们则组成了篮球队、网球队,英姿飒爽,十分时髦。不仅体育课上老师安排各类游戏与活动,课间同学们也常常自发组织比赛,师生情谊十分融洽,大家就像是一家人。
  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被迫停课,每位同学发给一个书包,到图书馆,喜欢的书拿一些,然后就各奔天涯。李济民先是去了临沂,在第三乡师短暂落脚,每天都唱《流浪三部曲》,随后回到老家蓬莱。1938年春天,李济民当了兵,第一战在蓬莱城保卫战中守南门,后来离开家乡,走上了革命道路。解放后,他来到济南工作生活,曾担任山东省机械厅厅长。少年时在莱阳二乡师求学的经历,化为一个个永不褪色的瞬间,永远铭记在他的心里。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