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四名优秀教师赴新疆支教
“这是人生的一笔重要财富”
本报记者程凌润
2014年09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这是人生的一笔重要财富,我们可以以支教老师的身份深入了解当地的风俗民情,接触和学习少数民族的文化精髓。”8月23日,莱芜市凤城高中历史教师岳俊国等四位援疆教师乘坐飞机,从济南飞往祖国的大西北,他们将在喀什开展为期半年或一年的支教生活。
  四位援疆教师
均是首次支教

  “他们都是从莱芜市教育系统中选拔出来的业务能力强、素质过硬的教学骨干。”8月22日上午,莱芜市教育局举行援疆教师欢送会,莱芜市教育局局长李维运对四位援疆教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他希望援疆教师深入师生接地气,扑下身子抓教学,把莱芜市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良好的工作作风带到新疆,把莱芜市人民的深情厚谊带到新疆,圆满完成支教任务。
  四位援疆老师分别是里辛二中的数学教师苗因孔、莱芜市实验学校语文教师潘彩霞、凤城高中历史教师岳俊国、莱芜一中化学教师高敏。“我们四个人都是第一次支教。”岳俊国今年36岁,他说,听说这次到新疆喀什支教历史学科有一个名额时,他立马报了名。莱芜也有地方性的支教,他之所以选择到新疆支教,一方面是他们对到新疆支教都很渴望,另一方面也是机会难得。
  “这是一个人人生经历中的一笔重要财富,可以以支教老师的身份,来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地的风俗民情,接触和学习少数民族的文化精髓。”岳俊国说,他们是肩负着责任出发,将抱着虚心学习的态度,做他们应该做的事情。
“没有网络,
手机信号也不稳定”

  苗因孔老师将在岳普湖县二小支教,潘彩霞老师将在岳普湖县二中支教,岳俊国和高敏老师要去的学校是英吉沙县实验中学。除了高敏支教时间为半年外,另外三位老师的支教时间均为一年。8月23日下午4点,他们顺利到达喀什,兵分两路到达了目的地,记者通过电话联系到了岳俊国老师。
  “由于刚来,对这边的社会情况、商场、银行、交通等情况都是不熟悉,我们分配到英吉沙县的20个人的行动都是统一的。”岳俊国说,让他印象深刻的是援疆教师之间的团结互助,他们相互之间帮忙打扫卫生,整理物品等,他们不管谁有事,只要有人说一声,其他人都积极地援手帮助。
  岳俊国和高敏的宿舍在一个新建的小区内,其中有一栋楼是专门为支教教师准备的,包括原本就在的支教老师、今年新来支教的大学生,一共有42人。“我们一人一间,各种生活配套设施都是新的,也比较齐全。”岳俊国说,目前他们最难克服的难题就是交通和信息不便。
  原来,他们所住的宿舍在新城区,距离学校只有十分钟的路程,但是距离商场、银行等生活设施齐全的老城区很远,而且那里还没有通公交车。“没有电视信号,通讯信号不稳定,网络也没有。”岳俊国说,这些问题当地的负责人都承诺予以解决,但是短期内也很难解决,因此他们每天对外信息比较闭塞。
能够收到家人的短信
就很欣慰

  “虽然对外联系不方便,但是我们也都坚持每天和家里联系,每天听听老婆孩子的声音,这可以让我们更加放心地在喀什生活和工作,也让家里亲人不必挂念、担心我们。”岳俊国说,虽然在生活上面临一些苦难,但是能感受到援疆老师集体的温暖和力量,这大大增强了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而领导、同事、家人的关怀和关心也让他们感到非常欣慰。
  “到喀什后,我们都给家人报了平安,但是每天还是能够接到家人的电话或发来的短信。”原来,高敏和岳俊国到达喀什之后,莱芜一中校长、凤城高中校长、以及他们的同事,都纷纷打电话、发短信询问他们在喀什的情况,他们的话费因此严重“超支”,但是他们在看到家里来的短信或电话时,都感到特别的高兴和欣慰。
  目前,四位援疆教师已经开始上课,他们表示会写支教日记,记录人生中重要的一次经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