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本不能少了经典味儿
2014年09月17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刘岩(芝罘区)

  齐鲁晚报《今日烟台》城事版报道,港城语文课本,经典依旧在!我不禁为此举深感庆幸,烟台的中小学生可以继续诵读经典、学习古圣先贤的思想精华了。
  前不久,一些城市对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和散文大下狠手,大幅删减甚至完全砍掉。各方对此褒贬不一,一些受古代经典浸染了半生的人对此心存疑虑。及至习大大在北师大的讲话: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而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方为甚嚣尘上的各方言论和做法给予了有力的回答,也为担忧经典失传的人们吃上了一粒定心丸。
  五千年的文明古国,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灿若群星的古圣先贤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学习、继承、发扬这些光辉灿烂的历史文明和传统文化,是对子孙后代进行传统教育,传承民族文化,弘扬爱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中华文明的根基所在,是中华民族血脉的源头,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是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的优良传统。
  现在有一种倾向值得注意:在一些专门开设的国学班里,把儒家文化当成了国学本身,穿上秦汉时期的服装就认为是在弘扬国学。诚然,儒家思想在几千年的历史上被封建统治者广为推崇,在民间影响广泛,而它毕竟是国学的一部分。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历史长河中,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的学说、流派,以及古代科技、农业、医药、建筑、化工等方面都有着辉煌的成就,这些如同灿烂的群星闪耀在历史的天空。弘扬国学就要全面地了解国学,研究国学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们真正地感受国学的博大精深,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国学的普及与弘扬不能仅靠学生背诵《三字经》《弟子规》等来完成。古文言简意赅,往往一个字就有丰富的含义和背后的故事,要让学生完全领会文中的意义,需要教师在这方面下足功夫。教师要把古代经典深入浅出地讲解透彻,包括文章产生的背景,流传演变的过程,逐字逐句的意义,古今意思的变化,对后代的影响,古今相关的评价,对今人的影响及意义等等都要讲解明白、清晰。这需要所有普及古籍经典的老师都要认真研究,深入思考。在此基础上才是学生的熟读,然后才是学生的背诵,最后的才是牢固的记忆。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才是真正地传承了经典,才能让经典起到应有的作用。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