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士于令章 
2014年09月1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于长涛

  于令章,海阳县郭城镇河南村人。上世纪20年代末期出生,浓眉大眼,鼻直口方,一口络腮胡子配着一张黑脸膛。一米八五的个头,膀大腰圆,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是郭城方圆20里有名的好汉。
  令章12岁就能挑得上一担泥(约一百三四十斤);十八九岁时便能抱着本村药王庙中480多斤重的石香炉绕着庙堂走一圈,面不改色心不跳。他刨地用的大镢,足有十斤重,一天能刨一亩地。战争年代,令章曾随子弟兵团支前,在平度一村庄宿营。饭后一伙人到村边闲逛,他将一废弃的碾砣子抱离了好几步,要走时被一老人喊住道:“壮士,六十多年没人动它一动,你这样走了,谁能搬回去?”“对不起了,大爷。”说罢,令章将右手四指伸进碾砣子中间的凹洞中,大喝一声,同时用力一扒,整个碾砣子便飞了起来,翻了一个跟头,这样连续几下便将碾砣子扒回原地。
  1947年,令章曾在我军的新华药厂赶过马车。一次到敌人占领的烟台拉一台机器,返回时遭到追击。马车负重太大,怎么也拉不上路上的大塂。敌人追近了,领队的厂长挥舞着手枪,下了死命令:“马车拉不上大塂,谁也活不了!”“厂长,你搭把手。”令章将鞭子交给厂长,“我一吆喝,你就用鞭子猛抽骡子。”“驾!”令章的喝声不啻于一声炸雷。只见令章的双臂死死地推着马车后部边栓,狠命用力,加上厂长鞭子狠抽骡子,人骡齐用劲,马车终于爬上了大塂。厂长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赞道:“黑大个,好力气,回去给你记功!”
  人民公社时,令章在村里赶马车,再刁的骡子,经不住他三鞭子就服服帖帖。他修理马车时,从不用人帮忙,七百多斤的马车,他一个人就能稳稳当当地翻过来。令章的力气大,笔者亲眼所见,在一次送公粮时,他一胳膊夹着一麻袋小麦,两个麻袋被轻松地送进了粮仓,惊得在场的人面面相觑。
  俗话说:“能干必能吃。”十几岁时,他曾将还没入笼的地瓜面包子一气生吃了十几个。子弟兵团南下支前时,他一人吃过六七个人的饭,炊事班长非让他当面吃给看看。最有名的是他结婚后抱怨到丈母娘家从没吃饱过,这事让他丈母娘知道后,特意擀了一大盆汤(无卤的面条),熥了六个饽饽,让他去吃。他吃得只剩下一个饽饽,妻问:“这回可吃饱了吧。”他说:“哪里呢,不好意思全吃光了。”
  吃大锅饭的年代,特别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长期吃不饱饭,极大损害了他的健康。再加上体力严重透支,70多岁时,他便不能干活了,饭量也大大减少,当年的豪气和霸气已荡然无存。晚年,他连三十斤小麦都拿不动,自己叹道:“这点东西,早些年我两顿就吃掉了。”
  令章生性豁达、急公好义、乐于助人,待人接物彬彬有礼。赶马车时遇到老人小孩都主动捎人一程,笔者和同村读中学的学生大多被他帮过。他干活认真负责,从不马虎;为人处事,很是仗义,从不占别人的便宜;讲话热情文明,和人打招呼都站立起来,以示尊重。
  这就是于令章,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也没有轰轰烈烈的业绩,他所有的就是力气,他把它全部无私地奉献给了这个社会。人们谈论起他来,都充满了敬仰之情。
  令章辞世已有七八年了吧,愿他的在天之灵得到安息。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