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酿酒葡萄,“单干”不行了
散户日子越来越不好过,订单模式“旱涝保收”成发展趋势
2014年09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李静
通讯员 王福成 马丽娜

  近两年,葡萄酒行业不景气,酿酒葡萄种植户日子也不怎么好过。秋天到了,酿酒葡萄也陆续成熟,但今年的收成却让果农高兴不起来。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由于气候干旱,今年葡萄普遍减产,散户种植户犯愁了。据了解,有的种植户与酒庄签订单可以“旱涝保收”,这种订单模式也越来越被种植户接受,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散户单打独斗,收入少销路窄
  秋天到了,蓬莱的酿酒葡萄成熟了。在蓬莱市南王街道北王村,种植户王俊宁正拿着剪刀和小桶,在自家葡萄园里修剪被鸟雀糟蹋的葡萄粒。
  王俊宁说,园子没有设置拦网,一些鸟雀瞅准时机偷吃葡萄,“它们叼一口走了,剩下的葡萄就烂了,这个东西还传染,时间长了,一整串葡萄就都完了。”
  王俊宁介绍,今年葡萄产量本来就低,鸟雀一糟蹋就更愁人了。王俊宁扒开葡萄藤说,这个藤今年只结了一串,往年好的时候能结两到三串,“整个这一亩多地,往年能收4000来斤,今年看样也就两三千斤吧。”王俊宁叹了一口气。
  “今年太旱,前几年又冻死不少。”王俊宁说,2011年以前,他种了2.5亩酿酒葡萄,当时村里不少人都种酿酒葡萄,而2011年的一场冻害冻死了不少葡萄藤,当时市场行情也不好,不少人干脆把藤拔了,有的改种庄稼,有的种起了鲜食葡萄。“我留了一亩多地,其余的也改种玫瑰葡萄了。现在看见的这一亩都是新长出来的,今年又赶上了干旱。”
  “不赚钱,没人愿意种。”王俊宁说,现在整个村里也很难找到像他这样的种植酿酒葡萄的散户了,他算了一笔账,一亩地不算他自己的人工费,肥料和农药也得2000多元的成本,卖2块多钱一斤,一亩地也就赚五六千块钱,而鲜食葡萄一斤能卖4元到4.5元,而且产量高,市场广,“不愁卖”。
  王俊宁说,像他这样的散户种植出来的酿酒葡萄一般只是卖给自家酿酒的人,或者自己酿酒了。“之前也曾送给大酒庄,但是酒庄要求严格,有的糖度不够人家不要。”王俊宁说,今年他曾卖过5块钱一斤,但是量不大,太不稳定,“要得多的也有卖4块钱的”。
与酒庄签订单“旱涝保收”
  在蓬莱市登州镇迂驾沟村,酿酒葡萄种植户王延庚今年同样面临着葡萄减产的状况。“但我们没投入成本,公司会给我们一部分管理费,至少可以保证人工费用。”王延庚说,他今年承包了105亩葡萄种植基地,为国宾酒庄生产酿酒葡萄。
  王延庚介绍,他种葡萄15年了,以前也是单打独斗,自己花钱投入,秋天自己找卖家。“那时候我们都送到张裕酒庄,但由于管理上不去,糖度不够的人家不要,有时候赶上气候不好,连本钱都赔进去了。
  “现在农药、化肥等费用都是公司出,我们出的就是人工。”王延庚说,他承包果园后,与酒庄签订协议,由酒庄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配置资源,他们负责具体操作管理,到了秋天酒庄按照协议上规定的价格收购。“糖度达到18度的一公斤2.4元,糖度多一度一公斤加5毛钱。”
  王延庚说,今年天气干旱,他种植的葡萄也减产不少。“酒庄给的管理费就够我雇人的人工费了,由于减产可能赚不了多少钱,但是也不会赔钱,这样的模式至少能够旱涝保收。”
  记者从蓬莱市葡萄与葡萄酒局了解到,目前蓬莱葡萄酒种植基地有三种模式,一种是散户种植,一种是农户与企业签订订单模式,还有一种是企业自有基地。“散户种植现在已经很少了,基本上都是订单和自有种植模式。”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