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解希孟口述 胡月强整理
这是一张我珍藏了30多年的照片。照片是为欢送胡延甫同志因病提前退休(前排中间),在县国营照相馆照的。照片中9人,如今都生活得很幸福,最大的胡师傅已是耄耋之年,最小的李师傅60岁,我今年79岁(前排右二);服装是全省第一次统一的灰色工装,胸牌上是“鲁电”两字,下面是工号,大盖帽上圆形的铁质帽徽中间有一“电”字符号。
1965年,由于马颊河疏浚工程需要,水电部十三局架设了由无棣至乐陵的第一条35千伏线路,将淄博电网引入到庆云,建起35千伏任桥变电站,配变2400千伏安,这也是德州地区第一座变电站,从此,庆云结束了无电的历史。1968年,马颊河工程竣工,水电部马颊河工程局把输电线路和变电设备移交给山东电力工业局,后又移交给德州地区,委托庆云县人民政府接收管理,成立了庆云县农业供电管理所,简称农电所,这就是庆云供电公司的前身。从此,庆云的电力发展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我于1969年年底,转业回到了庆云老家,被安排在不到20人的农电所工作。当时庆云的用电刚刚起步,懂电的少,有技术的更少,我和工友们都是“多面手”,架设线路、变电检修、线路巡查、故障排除,摸索着边学边干。巡线都是背上干粮,骑着自行车,沿着线路走,边走边查,发现问题能就地解决的立即处理,不能解决的记录下来,待停电以后再处理。遇到路好走的时候人骑车,路不好走的时候车骑人,大多数是推着自行车步行,一双新布鞋巡一次线就磨成了“济公鞋”。架设线路就更苦了,全所一台拖拉机,还经常“趴窝”,全靠肩扛人拉,夏天一身泥,冬天一身土,饥一顿,饱一顿。冬天在野外施工,饭菜净是冻碴子。当时流行一句顺口溜,最能体现我们的形象:“远看像要饭的,近看是管电的。”
今非昔比,现在的庆云县供电公司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庆电的发展,凝聚了我们这一代“老兵”的心血和汗水,正是我们这群默默的拓荒者,奠定了庆电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今天。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