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作坊藏枣园偷排废气废水
违规生产“甲硫醇钠”,方圆十里都能闻到臭味
2014年10月1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工作人员现场取样废水做检测,废水呈红绣色。
   门上写“特禽养殖”
 实则生产化学原料

  14日上午,记者随环保、公安部门及秦皇台乡的工作人员来到仓头王村附近的一片枣园,在这片枣园深处有一处被反锁的院子,门上“特禽养殖”四个大字很是醒目。一股农药的味道源源不断地飘出来,“气味很呛人,浓重的时候甚至让人睁不开眼睛。”附近村民说。    
  执法人员将铁门从里撬开,走进院子,一排简陋的平房和仓库坐落在院子北面,南墙的杂草丛中散乱的堆放着盛着化学原料的箱子。生产厂房就搭建在院子的东北角,门口矗立着分别高约10米和3米的一大一小两个储罐。
  走进厂房,一左一右两个金属气罐上分别标着“硫氢”和“碱”的字样,地面上散落着部分垃圾和装着废水的桶,角落里还有简易的防毒面罩,其余空间几乎全被用于生产的9个蓝色大罐占据,几乎封闭的空间里弥漫着浓重的农药味。
  车间的管子通过厂房外的两个蓝色气罐连接到墙外的一个方形水箱,水箱用塑料布包裹着,足足有17米长、8米宽、4米高,且上层用泥土和杂草掩盖,戳开塑料布,极其浓重的农药臭味瞬间冲出。
  距离车间三四米处,记者还发现了一口直径约半米的深井,井壁和车间以一根埋在地下的管子连接,从井内打捞出的液体成红绣色,散发出刺鼻的味道。在车间后面的一个房间里,一排破旧的桌子上摆满了烧杯、试管等化学设备和仪器,一部分标注着“亚硫酸钠”、“氯化钡”的滴瓶里还有存放着没有用完的化学液体。
  整个现场没有看到其工作人员,院子西边的宿舍平房内还摆放着吃剩的饭菜。
 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已被查封逐步拆除

  随后,环保部门联系了农药制剂方面的专家。具有多年化学药品生产经验的一位专家经过对现场的观察和了解后说,这家工厂主要生产一种可作为农药、医药、染料中间体的叫做“甲硫醇钠”的化学原料,这种原料现在在市场上极其缺乏,所以价格很高,生产厂家盈利也较多。由于设备不符合要求,操作不规范,这家小作坊生产和使用的化学制剂浓度都很高,其产生的危害也更大。
  甲硫醇钠的生产工艺主要是通过对硫酸二甲酯、硫氢化钠和液碱等化学原料的加热生成,而其中的硫酸二甲酯具有剧毒,若没有公安部门允许,严禁使用。其生产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废渣,如若废气不加处理,直接排放到大气中,人长期吸入会导致慢性中毒,严重可致死亡;而废水里的硫酸钠会产生浓重的臭味。同时,硫化氢等污染物是极易燃、易爆的,在厂房内没有发现任何防燃防爆的安全设备,无论对生产商还是居民都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经现场了解落实后,环保、公安部门及秦皇台乡政府立即采取行动,研究解决方案。由于现场和生产设备中仍旧残留了大部分有毒有害的废气、废水、废渣,为防止毒害继续扩散,不能当场将设备及厂房捣毁。在专家的建议下,首先对该“土小企业”进行查封,然后按照清洗设备、拆除管线、断水断电、拆除厂房、拆除设备的合格流程取缔该工厂。
  滨州市公安局滨城分局食品药品与环境犯罪侦查大队指导员曲志刚介绍,根据现场查看,设备及生产车间都较新,估测生产时间不长。现场均未发现工作人员和负责人,公安部门将联合各职能部门,实施各项评估,查清事实、调查取证,尽快抓获嫌疑人,依法对其进行处罚。
  位于滨城区秦皇台乡仓头王村附近的一片万亩冬枣园,远远望去绿意盎然,然而环保、公安等部门却在这片枣园之中却发现一家违规生产农药添加剂、排放废水废气的“土小企业”。企业厂区臭气冲天,附近村民称,厂区方圆十里的地方都能闻到臭味。
  文/片 本报通讯员 孙剑冰
    本报记者 李运恒
    本报见习记者 杜雅楠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