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识出台,中日破冰在即
2014年11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11月6日,日本国家安全保障局长谷内正太郎从羽田机场出发前往北京,与中方协调日中首脑对话方式。
     中日双边关系自2012年因钓鱼岛问题激化以来,已持续“冷战”两年半,其间未进行两国首脑的正式会谈。双方就达成何种共识才能恢复关系的问题,私下里曾经进行过反复博弈。在“四点共识”公布后,多名专家在第一时间解读了其在当下中日外交关系中的意义。
  钓鱼岛问题: “默契”变“明契”
  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高洪在接受采访时指出,这次中日达成的四点原则共识中,一个重要看点是第三项中第一次明文承认了中日在钓鱼岛及东海存在主权争端——“双方存在不同主张”,而这一表述是日本过去一贯不承认的。
  高洪认为,在中日关系外交史上,虽然一贯存在钓鱼岛主权争端,但过去用的是默契和共识的方式,日本政要常常出于不健康的心态,肆意歪曲中日外交交涉的历史,不承认双方有默契,不承认形成过共识,甚至非常无理地提出:“中方如果认为外交史上有过这种问题,就应该拿出证据来。”现在有了这四点原则共识,其中明文写到两国存在东海海域争端。
  高洪说,有了这一共识,就打消了日方肆意歪曲外交历史事实、肆意解释两国关于东海和钓鱼岛争端的可能性,这在外交层面上特别有价值。

  “拜鬼”问题: 安倍要给说法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曲星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四点原则共识的第二点谈到的,实际上是双方怎么对待历史的问题。这里非常清楚地说道,要“正视历史,面向未来”,用了“正视”这个词,就是说日本在历史上进行过侵略战争,这一点必须要正视。
  曲星认为,另一句重要的话是双方“就克服影响两国关系政治障碍达成一些共识”。在历史领域,双方关系发展的政治障碍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的问题。这个虽然在原文中没有提,但逻辑上非常清楚。
  中日未来: 还需边走边看
  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杨伯江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中日对话是因为什么原因而中断的,这一背景非常值得反思。由于日本单方面采取所谓“购岛”的行动,加上此后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才导致中日双方中断了对话。
  杨伯江说,现在要恢复双方的关系,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还要看日方的表现,边看边走、边走边看,也就是说,要一边评估一边推动下一步的行动。从中日关系本身的复杂性来看,在相互依存的同时,矛盾也是根深蒂固的,解决起来需要时间。

  共识意义:为未来关系定调
  曲星指出,中日建交这四十多年来,双方关系发展就像一条河流,多次出现过波折。每一次出现波折,双方都进行一系列的博弈,甚至是斗争,然后再取得解决方案,而这些方案犹如河流的拐角,会影响接下来一段时间内的中日关系走向,从这个意义上说,此次四点共识的影响将十分深远。
  曲星指出,遵守四点共识,把它落实到行动上去是最为关键的。当然,这次在共识里用到的一些措辞都是比较间接的,不是特别明确地就一些最敏感的问题进行直接表述。这说明双边关系的发展、遗留历史问题的解决,可能是一个逐步的长期的过程。比如由于冷战的原因,日本社会对侵略战争历史的认识,实际上与中国有很大的不同。双方关系的逐渐恢复需要一个过程,但这次最重要的是达成了共识——要来管控矛盾,就是说如果有了矛盾,并且还解决不了,我们至少不要让它继续恶化。        据央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