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 养性正心主父志波讲述国学之“大用”
2014年11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肖龙凤 摄
     “原来我以为国学主要指的是儒学,今天听了才知道,国学的内容是更加丰富多彩的。”一位社区居民表示。在1日的讲座中,主父志波先生的讲解,让不少居民恍然大悟,也引起了他们的共鸣。
  主父志波先从《周礼》《礼记》等的相关文字,介绍国学在中国古代最初指的是国家一级的学校,与汉代的“太学”相当。后来,国学的内涵渐渐演变,特别是近代学人曾提出了“研究国学、保存国粹”的口号,使“国学”逐渐具备了现代的意义,“国学,简单地说,就是本国的学问,即中国固有之学,相当于中国固有的学术和文化。”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国学单纯地看成是儒学。”主父志波认为,国学如果按照《汉书·艺文志》的分类,可分为六类: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如果按照《四库全书》的分类,可分为四类:经、史、子、集。如果按照现代学科分类,可分为文学、史学、哲学、医学等。
  “何谓有用,何谓无用?老祖宗留下的房子,大家都想继承;但是老祖宗留下的精神文化呢?有几个愿意积极去继承的?”主父志波的一番话让居民陷入了沉思,“对于国学,很多人好像只知道小用,而不知道大用……就像庄子所言,‘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也’。”
  主父志波认为,国学的一大用处就在于,能够修身、养性、正心。
  《礼记·大学》:“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儒家的“心”,是指“仁心”,孔子说人皆有恻隐之心,说得通俗一点,就是都要有同情心、爱心。宋代理学家程颐说修身养性“莫先于正心诚意”。孟子告诉我们要有浩然之气。老子主张清静无为,“致虚极,守静笃”,守住一颗自然的心。
  关于养生,主父志波建议老年人不要过度依赖保健品,要加强内心的修养,“许多传统典籍给我们提供了启示,只有精神健康,身体才能健康。”主父志波介绍,文学作品中也有养生之道的相关知识。如汉代枚乘的一篇大赋《七发》,其中就有这么几句:“纵耳目之欲,恣肢体之安,伤血脉之和。”这也言中了现代人健康问题的所在。
  此外,国学对于如何处理与自然的关系,也有一些有益的知识。道家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方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们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要像水一样‘利万物而不争’。人与自然要保持和谐,这点很符合今天的和谐社会。我想和谐社会不单单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要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因为人是从自然中来的,残害自然就相当于残害自己的母亲。”主父志波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