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风鲁韵 源远流长
康廷山讲述齐鲁之邦的历史渊源
2014年11月10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郭建政 摄
山东为何被称为“齐鲁大地”?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和鲁国是一种怎样的关系?8日上午,首期“社区国学讲堂”第二堂课上,来自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的博士生康廷山先生对社区居民一一道来。作为身处齐鲁之邦的山东人,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这两个诸侯国的历史以及其对我们今天的生活的影响。本次讲座主要围绕齐鲁两国建国、灭亡及相互之间的恩怨,齐桓公如何成就霸业,孔子、孟子的生平及政治学术活动,田氏代齐,三桓分鲁等主要历史人物和事件来与大家共同解读齐鲁两国的历史。
姜太公吕尚与周公旦都为周王朝的建立与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周武王伐纣灭商后,大封诸侯,分别将两人封在了齐与鲁两地。自此后数百年间,两个诸侯国一直屹立于齐鲁大地上。齐国虽然几易都城,但基本上都在今天的淄博一带。而鲁国则是以曲阜为都。两个国家分别位于今天山东省的南北两方,仅有一山之隔(天然屏障——泰沂山脉)。可以说自建国之日起,两国就注定是一对邻居。正是这种地缘关系,将两国的历史扭结在了一起。两国公室之间曾多次联姻,例如鲁桓公的夫人就是齐襄公的妹妹,齐釐公也曾娶鲁女(即与齐桓公争位的公子纠之母)。而两国之间也曾经发生过大大小小无数次的战争和边境冲突。如中学课本中所讲到的《曹刿论战》就是出自齐鲁长勺之战。两国在共处的几百年间一直是恩怨不断。
但是因为立国理念的不同及地理位置的差异,两国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两种道路:齐国自齐太公姜子牙起,便很快因地制宜,适应了齐地的风俗,重工商,通渔盐之利,不断扩张国土。后来齐桓公即位后又任用管仲为相,更是成就了一番霸业。齐国也不断依仗自己强大的实力蚕食鲁国国土。而鲁国则始终是坚守周公所制定的那套礼乐制度,未能适时作出调整,过于中庸,以致国土日渐缩小,后来为楚国所灭。
春秋战国时期,齐鲁始终都是当时最主要的学术文化中心之一。齐国有闻名遐迩的稷下学宫,鲁国更是孔、孟二圣的故乡。然而两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又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学术风格。齐学掺杂着浓厚的神学色彩,更加玄妙;鲁学则注重对经典文本的解读,比较务实。两种不同的学风对后世学术,尤其是汉代经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这种差异也与两国自然环境及政治形势息息相关。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