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话的力量
——纪念巴金诞辰110周年
2014年11月2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随想录》  巴金 著  人民文学出 版社
  ▼《巴金选集》  巴金 著  四川文艺出 版社
     本报记者 吉祥
  当我们谈论巴金时,我们在想什么?
  11月25日是巴金110周年诞辰纪念日,如同鲁迅希望人们忘记他,巴金也想被人遗忘,他把骨灰撒入大海便是例证。然而,去世9年之后,巴金依然在被反复言说。
  人们在巴金作品研讨会上,讨论他的文学成就,也从摄影展的一张张老照片里,品读这位头发花白的世纪老人爽朗而开心的笑容。在巴金的家乡四川,小学生用向日葵摆出“巴金”的字样,并立下“说真话,做好人”的誓言;而在巴金长期生活的上海,青年作家们朗诵着巴金的文章,纪念这位“五四之子”的文学成就。当然,巴金被谈论最多的,依然是他晚年执着地对“讲真话”的呼吁,这简单的三个字至今依然有着非常强的感召力。
忏悔与反思,巴金履行了一位作家的使命
  “文革”后的巴金重新找回了自我,在《随想录》写作之初,他就坚决表示:不写遵命文学。
  1978年底,已经75岁高龄的巴金开始动笔。“发现中国社会有那么多的问题,所以他决定用《随想录》这个名字发一组文章,他看到社会上有什么问题就写什么问题。”陈思和说。在书的总序言里,巴金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这只是记录我随时随地的感想,既无系统,也不高明。但它却不是四平八稳,无病呻吟,不痛不痒,人云亦云,说了等于不说,写了等于不写的文章。那么就让它们留下来,作为一声无力的叫喊,参加伟大的‘百家争鸣’吧。”《随想录》的第一篇文章《谈<望乡>》写于1978年12月1日,半个月之后的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79年5月,巴金以中国作家代表团团长的身份访问法国,这是巴金时隔半个世纪后再次来到巴黎。巴金研究专家李辉曾说,重返巴黎是晚年巴金与青年巴金之间精神行程的一次连接。巴金将法国大作家卢梭视为自己的老师,后者的《忏悔录》对他影响深远。他曾说:“我勉励自己讲真话,卢梭是我的第一个老师。”在谈及这次重返巴黎时,巴金说:“爱真理,爱正义,爱祖国,爱人民,爱生活,爱人间美好的事物,这就是我从法国老师那里受到的教育。”
  回国后,巴金继续着《随想录》的写作,评论界也经常将他的文章与《忏悔录》相提并论。晚年巴金延续着从“法国老师”那里继承来的反思精神,一写八年,前后共计四十多万字,巴金的思考越来越深。他呼吁讲真话:“人只有讲真话才能够认真地活下去,现在我的座右铭是尽可能地多说真话,尽可能少做违心事。”他也批判当初的怯懦:“我怎么忘记了当年的承诺?我怎么远离了自己曾经赞美的人格?我怎么失去了自己的头脑,失去了自己的思维,甚至自己的语言?”
  在《随想录》(巴金诞辰110周年纪念版)的品读会上,陈思和说,阅读《随想录》一定不能只看它纸面上的东西,一定要了解当年的情况。“巴老是一个跟所有作家都不一样的人。所有的老作家在‘文化大革命’统统被斗,被打倒,被抄家,被侮辱。‘文革’后这批作家恢复名誉了,平反了,又搬到自己家里去了,就知难而退了。这样的作家是占多数的,可以说当时唯独真正履行自己作家使命的就是巴金。”
社会依然需要讲真话,《随想录》并不过时
  晚年的巴金受困于帕金森的折磨,写作变得越来越困难。有一次陈思和去看望巴金,巴金告诉他手不会动了,“我写东西,钢笔架到右手上,手放在纸上却动不了,急着要用左手去推右手。”
  陈思和在多个场合推荐巴金用手“推出来”的《随想录》,后来他还在研究生课程上讲《随想录》文本细读,整整“读”了一年。他告诉学生,读《随想录》必须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否则读不出味道。“你如果光从字面上看,他可能写得非常简单,非常单纯。可是如果你了解里面有很多故事、很多掌故,你就会读出这本书是一部百科全书。”陈思和说,巴金把从1978年开始到1986年这一时期思想界的信息、文艺界的信息,通通写进去了。他也不赞成现在一提《随想录》就觉得是反思“文革”,控诉“文革”,“其实我觉得,这本书真正的意义不是反思‘文革’,是对上世纪80年代这样一个时代,可以说是一个伟大的、复杂的时代,他做的一个伟大的记录。”
  周立民则担心,很多年轻读者对巴金并不了解,很多人对巴金的认识,都是从教材里得来的非常概念化的空洞印象。陈思和也发现,很多青年人嘲笑巴金,觉得巴金很胆小,活到100岁了,还站在那里说要“讲真话”。“讲真话有什么了不起,幼儿园的小孩子都知道不要撒谎,要讲老实话,对不对?”陈思和反问:“我们每个人都做到了吗?如果连老实人都做不到,何谈做一个好人呢?从这个角度说,《随想录》的意义远远没有被认识。”
  著名作家马识途也在他的新著《百岁拾忆》中记述了一次关于巴金“讲真话”的争论。他说,就在大家赞赏巴老讲真话时,某个报纸却有文章说:巴金提倡说真话,但真话并不等于真理。显然有所指。“巴老曾经说过,他说真话,并不是他说的都是真理,也不要人们以真理来评价他的真话。确实,真理是客观存在的,是要靠实践来最后证明的。真话却是出于一个人的主观的见解,出于自己的肺腑,述之于主观感情的。这种真话不一定是真理,但发自内心的真话,总比那些喧腾一时的假的‘真理’要好。”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