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自查很难澄清法官被“打招呼”
2014年12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就算法官是酒后失言,言论中反映的行政干预司法,也是当前司法领域普遍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群众有感受,而鲜见有内部出来“揭盖子”的。
  就此前媒体报道“河南漯河法官感慨:领导乱打招呼法官难做”一事,漯河市中级人民院昨天发出调查结果称,法官“酒后发表不实言论”。通报一出,那则发表于3个月前、现在几乎已被人淡忘的报道,反倒成了热点。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因为领导“打招呼”或者说行政力量干预司法的情况,可以说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那位漯河法官的感慨就被很多人信以为真。要想澄清报道中的内容,必然需要更详尽的调查以及更有说服力的结论。相比之下,简单地把问题归结于“法官酒后失言”,反倒产生越抹越黑的效果。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通报本身存在诸多让人困惑之处。不妨翻看一下那则3个月前的报道,法官口中的“领导”有名有姓,要发布调查结论,自然不能回避对相关问题的调查。然而,通报只给出了言论“不实”的定性,却没能说清楚到底哪里不实。再者说,既然法官说“打招呼”的不只是法院“领导”,那调查就不能局限于法院系统的自查了,要想令人信服,还需要有更权威的机构参与其中。
  事实上,要想回应媒体的那则报道,最好的方式还是用事实说话,在事后的处理上,更要做到有理有据。现在人们看到的是,那位“酒后乱言”的法官被记了大过,即将按照程序被调离审判岗位,因为调查结论欠缺说服力,如此反应反倒给人留下“杀一儆百”的感觉。其实就算法官是酒后失言,言论中反映的行政干预司法,也是当前司法领域普遍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群众有感受,而鲜见有内部出来“揭盖子”的。
  正因为当前的司法体系中确实存在各种“打招呼”的问题,人们才会去关注报道,关注当事方的各种反应。毕竟,类似行政干预司法的情况,并不是哪个地方独有。如何看待和处理相关问题,也考验着司法改革能否顺利推进。
  或许此事还会有下文,因为相关案件的再审程序已启动,漯河法院也声称“欢迎新闻媒体、广大网民继续监督”。判断到底有没有领导“打招呼”,最好的依据就是下一阶段相关法律文书的公开。显然,司法的公开性与独立性本身,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内在逻辑,也正因如此,人们关注媒体报道中的法官言行,以及司法机关回应媒体的态度。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