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的“隐”与“显” 
2014年12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陈鲁民 
  作家莫言近日在出席一次活动时说,自打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就没有好好坐下来搞创作,心情浮躁,身不由己。打算尽快告别这些出头显面的事,明年上半年可能会找一个地方“躲起来”写一部作品,“不管是大的(作品)还是小的(作品)。”
  如果这是莫言的心声,那我们该为他庆幸。说实话,获奖后的这两年多来,莫言的生活完全被打乱了。曾有媒体对莫言这两年的活动进行了总结,大致是七件事,不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而是“演讲、出席活动、担任顾问、评足球、参观、题字、对话”。这的确很讽刺,但也是对莫言的一个善意提醒。
  对于一个作家而言,把自己“隐”起来,安静而安心地写作,应该是他的生活常态。莫言的得奖,就得益于他曾在长达30年的时间里,默默地把自己“隐”在书斋,老老实实地爬格子。他如果还想有所前进,继续推出有影响的新作,那就得把自己继续深深地“隐”起来,排除干扰,心无旁骛,否则,要像现在这样,天天“显”在外边,风光倒是挺风光,但要想写出点像样的东西,恐怕难了。
  作家要不要“显”?这是肯定的,因为你不是隐士,写书就是为了要给公众看的,时不时地“显”一下也在所难免,像签名售书、开会领奖、接受访谈、出席活动,推介自己等,都是作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无论如何,不能本末倒置,把出头显面当做主要工作,把写书创作当成次要任务。因而我们可以有这样的基本判断,倘若一个正值旺年的作家很久没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他一定是“隐”在哪个地方潜心创作,不久的将来,就会有新作问世,给大家带来惊喜。反之,如果哪个作家老是“显”在外边,三天两头见报,四街八巷演讲,广播有声,电视有影,那他八成是黔驴技穷,江郎才尽,再也写不出什么精品佳作,就靠吃老本混日子了。
  记得前几年作家余华从美国讲学回来,感到非常“惭愧”,因为,他到美国后才发现,“欧美那些大名鼎鼎的作家,都甘于寂寞,常年隐在家里,用写五本书的精力去写一本书,而我们却都在用写一本书的精力去写五本书,主要的精力却用在抛头显面上。”所以,他也准备少写精写,潜心创作,把自己“隐”起来。台湾作家刘墉则说:“要写作吗?先关上你的门。”这都是弥足珍贵的经验之谈。一个作家,要想有点成就,至少在你创作期间,一定要把自己“隐”起来,远离喧嚣的尘世,拒绝各种世俗的诱惑。如果太在乎外界的评价,太热衷于各种活动,心绪不安,神骛八极,就不可能创造出好作品,更不可能超越时代。
  当然,作家不是生活在真空世界,也有七情六欲,也食五谷杂粮,所以既需要“隐”也需要“显”,既需要“板凳要坐十年冷”,也需要“一日看尽长安花”,关键是要把握好“隐”与“显”的尺度与分寸。如果一定要给一个比例,我以为大体上“一分显、九分隐”为宜,毕竟作家不是演员,立身处世靠的是文学作品。
  “很忙”的莫言马上要把自己“隐起来”了,每个想有所作为的作家也应把自己“隐起来”。今天“隐”得越深越隐蔽,将来就会“显”得越漂亮越精彩。这又不只是对作家说的。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