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乙门”掌门人曾任韩复榘警卫队长
抗日英雄窦来庚之死
2015年01月22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窦来庚
窦来庚烈士墓
窦来庚,字峰山,中华武林“太乙门”掌门人,抗战烈士,他的一生颇有传奇色彩,博得后人一片赞誉。在2014年9月1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中,窦来庚烈士名列其中。
□张铭璇
窦来庚,字峰山,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月十二日出生在临朐县的武术之乡——窦家洼村。由于受武术之乡的熏陶,他自幼便习武练功,而且极有功底。民国六年,他在临朐县立师范讲习所毕业之后,便去济南武术传习所学习武术,得到了著名武术家马良、高风岭先生的亲炙。他勤学苦练,积极响应“强身救国”和“为国习武,报效祖国”的号召,在原来已学的武术基础上,结合祖辈的家传技法,将拳术进行了创新,因而在1928年的全国武术比赛中出奇制胜,名列前茅。冯玉祥将军代表国民政府授予窦来庚锦旗、宝剑等奖品,予以鼓励。当时的民国报刊都刊登了此事。
1931年,窦来庚任济南民众体育场场长。同年秋,他被聘任为山东省国术馆副馆长(韩复榘任名誉馆长)兼齐鲁大学武术教员。
1937年“七·七”事变后,窦来庚任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司令部(韩复榘任总司令)警卫武士队队长。1937年10月,济南失守,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司令部警卫武士队被改编为国民军义勇队,窦来庚任队长,率120人来到临朐。他招兵买械,组织起了三百多人的临朐县第一支抗日队。当时日寇占据临朐县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1938年农历三月十二日,窦来庚率领义勇队向临朐城北关阁展开了猛烈进攻,把日寇打得溃不成军,弃城而逃。临朐城又回到了临朐人民手中,这是临朐抗日史中的第一次胜利。可是日寇并没有善罢甘休,在阴历四月廿五日,他们纠集了三四千人马,并利用飞机、大炮掩护,再次攻进了临朐城里。为了保存抗日实力,义勇队只好突围出城,渡弥河、入山区,进行休整。这次临朐城争夺战,义勇队固然遭受了一定损失,但是日寇也被打死72人。这是临朐抗日史上不可磨灭的一大战绩。
1938年秋,山东省政府主席沈鸿烈将窦来庚领导的国民军义勇队改编为“山东省保安十七旅”,任命窦来庚为旅长。曾有记载说,“十七旅成立了国术队,山东国术馆的原学员们则成了国术队的中坚力量。他们教官兵习练刀术,用大刀与日寇作战……当时‘大刀片’是十七旅的重要标志,十七旅的大刀远近闻名,七个铜板摞在一起,一刀下去劈成两半,大刀不卷刃、不开裂,鬼子闻‘刀’丧胆。”在此期间,“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宣传纲领得到了窦旅长的响应。他对官兵说:“只要打鬼子,军队是一家!”窦来庚率领十七旅队伍,喊着“国共合作,枪口对外”、“抗日不分东西南北”的口号,袭击日伪军据点,劫击敌军运粮队,炸毁胶济铁路段,对占据临朐、益都的日寇发动了40多次进攻,给日寇以沉重打击,在沂蒙山区谱写了国共合作、团结抗日的历史篇章!
1942年8月29日,日伪军3000多人在柳山、上林、盘阳等地,对十七旅队伍进行了包围。有的军官提议撤退,而窦来庚却采取了破釜沉舟的战术,与日寇决一死战。凌晨,敌人缩小了包围圈,将十七旅将士围困在福山、洪山岭一带,最后防线被敌人突破,十七旅将士全军覆没!窦来庚举枪自尽,以年仅42岁的血肉之体,壮烈守节,为国捐躯!
窦来庚先生既是一位功底深厚的武术家,又是一位壮怀雄心的抗日英雄,虽然有指挥不当的缺憾,但是其抗日之举令人钦佩!他是临朐史上当之无愧的抗日英烈,所以国民党中央政府追授他为“少将”军衔。
为了缅怀窦来庚先生抗击日寇、为国捐躯的爱国精神,为了纠正“文革”期间窦来庚家属遭受的不公正待遇,1988年山东省人民政府追认窦来庚先生为“革命烈士”,民政部为窦来庚先生的家属颁发了《革命烈士证书》,同时将其遗骨安葬在朐山烈士陵园。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