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待加强避免扎堆
2015年01月2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想喝腊八粥 最好排队
不要拥挤要秩序
  越临近春节,拥挤越会成为一个正常现象。
  但是,元旦的上海踩踏事件给我们提了一个醒,尽量别去挤,哪怕真的挤上了,也要有秩序,不要乱。
本报深度记者 朱洪蕾    
  中国人喝腊八粥的习俗已经有千年,名气最大的莫过于金庸先生在《侠客行》一书中提到的侠客岛上的腊八粥。
  时至今日,很多地方,尤其是一些寺庙,有腊八节免费施粥的习惯。以杭州灵隐寺为例,每到腊八,很多市民都会专程前往喝一碗粥讨个吉祥,而寺庙内也会为此挤成一锅粥。
  但是今年有了新变化,也许是外滩踩踏的阴云未散,包括灵隐寺在内的杭州多家寺庙都宣布取消寺庙内的集体免费送粥活动,而改为分散派送,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出现踩踏事件。
  要知道,几乎每年寺院施粥都会有一些不和谐的插曲,插队的,扭脚的,丢鞋的……这多少偏离了“腊八祈福”的初衷,也让文明谦让、守礼有节遭到践踏。

根治春运难 试试转调
  春运大幕即将于下周三(2月4日)开启,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日前在春运电视电话会议上表示,今年春运又增加了近1亿人次,安全保障任务更加艰巨。
  30多年来,春运大军从1亿人次增长到今年的37亿人次,相当于让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的总人口搬一次家。今年运力投入为历年之最,但仍难以满足春运期间爆发式增长的出行需求。
  也有人提倡换个角度看春运潮,毕竟如果按春运的客流量来规划运力供应,等到春运短短几十天一过,运力必然会严重过剩,这很不科学。
  目前看来,首先需要优化和调整“铁公机”的运力结构,以形成更高效的运输组织体系,其次,还应考虑从源头上缓解春运难。每年春运,最高的客流是“民工流”,如果能调整好产业结构,中西部地区实现就地城镇化,帮农民工就近就业,无疑会大大缓解春运难。

  作为一个社会管理话题,如何破解拥挤与秩序,恐怕不是一两个人能回答的,也不是官员拍脑袋能想出来的。现代社会,智库参与政府决策日益成为趋势,并不可或缺。
  目前,中国的顶级智库并不多,1月22日发布的《全球智库报告2014》显示,在“全球智库150强榜单”中,仅有7家中国智库入围,排名最高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位列全球第27位。
  国家已经认识到了智库建设跟不上经济发展形势的状况,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意见指出,加强智库建设整体规划和科学布局,统筹整合现有智库优质资源,重点建设50至100个国家亟需、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的专业化高端智库。
  想必接下来会促进智库的百花齐放,但同时也要注意规避在政策利好下,智库一拥而上,光攫取经费而罔顾质量,2013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公布的世界智库排名中,中国的数量就达全球第二。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