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科大改革往何处去
2015年01月2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南方科技大学新任校长陈十一院士  (据南科大网站)
     空缺四个多月后,南方科技大学迎来了第二任校长。
  据南方科技大学官网消息,1月21日下午,该校召开干部大会,宣布广东省委关于学校新一任校长的任命决定,北京大学原副校长陈十一担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
  陈十一是谁?很多圈外人士都很陌生。但从履历上看,他和前任朱清时一样,都是中科院院士。在国外生活近20年后,他重回国内领导重建北大工学院。从没有一个员工和只有约100平方米的小楼起步,陈十一奔赴世界各地化缘挖人,主持设计教学体系,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开展国际化教育、导师制……这些教改经历竟与朱清时在南科大做的如此相像。
  对于新校长,有南科大老师私下对媒体称,“他绝对是流体力学领域的‘大牛’。”而南科大校长遴选委员会成员也公开表示,陈十一的学术能力、活动能力和组织能力正是南科大所看重的。
  总而言之,力学巨擘陈十一有足够的“话语权”,这是一直处在风口浪尖的南科大亟需领头人掌握的素质。筹建伊始,南科大就倡导去行政化,而人大某位前校长一语戳中了现实困境,“(在中国)如果没有行政级别什么都干不了”。过去几年,朱清时用他多年累积的声望尽可能地予以了弥补,尽管他自嘲集体合影时会被排得很靠后,但好歹这所学校以其社会影响力,赢得了广泛尊重。朱清时后来还感慨,南科大被主管部门重视的程度甚至超过了某些副部级高校。
  如今,陈十一谙熟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区别,以他的背景,料想能够为南科大整合更多的资源。不过,如何在借用行政资源发展壮大学校的同时,让教育改革也保持独立性,南科大一直在谨慎而艰难地做平衡。
  当年,在获准筹建南科大后,朱清时一直积极申请去筹转正。后来等不及了,在没正式揭牌的情况下,南科大于2010年下半年自主招收了40余名学生,翌年3月开学。这一“冒进”带来的直接后果是,首届教改实验班的学生没可能拿到教育部颁发的文凭。
  今年1月13日,南科大首批本科生毕业,因为只有南科大自己颁发的文凭,他们无法在国内考研,也不能报考公务员。为了学生的前途,朱清时也是蛮拼的。据报道,已经荣休的他这几个月一直忙着给学生写英文推荐信,除了几名学生选择延期毕业,剩下的无一例外被他推向了国外的大学,继续深造。
  所幸,尴尬只存在于这一届学生,在从教育部拿到招生权后,南科大重新制定了录取模式,将学生高考成绩计入60%的比重,自授学位随之不复存在,学生毕业均可获得国家统一颁发的文凭。
  如此与体制若即若离,也引来诟病。有人把这看做南科大的妥协,既想改革创新,又想得到体制认可。朱清时却坦言,即便如此,这也是引领了高校的创新,很多学校都在模仿南科大的招生制度,进展比他预期的要快很多。
  不过,这些鲇鱼效应还不足以满足外界对南科大的巨大期望,因为还有更重要的问题南科大没有解决。除了要在既有的权力和利益格局中游刃有余,南科大需尽早厘清改革路径,避免在解决一个个现实困难中模糊了方向。
  去年离任时,朱清时说自己很大的一个遗憾就是任内没有制定出南科大章程,将改革共识通过制度凝聚下来,从而规避人治。
  南科大章程的难产,本身就是教改阻力的生动注脚。尽管深圳市政府一直对南科大颇有善意,但深圳市人大常委会至今还没有将制定南科大章程纳入立法程序的打算,南科大办学只有依据由深圳市政府制订的南科大管理暂行办法。
  而过去几年,南科大遭遇的重重波折也一再稀释他头上的改革光环。学生退学,教授高调宣布离开,课堂高缺勤率,理事会诸多官员加入……人们开始疑惑,南科大会不会真的最后只是一所体制内的公办大学。
  不忘初心。朱清时说,制定南科大章程的工作只能留给下任来做了。一部好的大学章程,可以明确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的权责。一切按章程而不是按行政指令办学,这是南科大设想的核心理念,无论是教授治校还是开展导师制,离开了这一顶层设计,都是无本之木。
  陈十一表示会继承南科大的改革基因,在任命大会上,他说,坚持南科大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试验田,改革与创建同步,发展与创新同行。
  一切拭目以待。陈十一很务实,他说,在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基础上去做试验田,但不等于就是试验品。“我们将本着对每一位师生、对深圳人民、对历史负责任的态度,精耕细作。”能不能有更大的突破,始终取决于教育部、深圳市的态度以及这位新任校长的决心。

本报深度记者 龚海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