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为何越过越没味——
别热了洋节 冷了春节
2015年02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圣诞节狂欢、感恩节购物、情人节约会……洋节越过越热闹,而我们的传统节日——春节,除了放假还剩下什么?
  文/丛 媛(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心理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
    认同心理使越来越多年轻人热衷过洋节
  一年一度的春节即将来临。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我们习惯把过春节叫做“过年”。过去,由于经济条件所限,人们平时生活节俭,可是过年却绝不含糊,会把一年的积蓄拿出来,购年货、做新衣、走亲戚……其实,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国人对于如何过年已经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进了腊月门,人们开始忙年,比如:扫尘、贴春联、除夕守岁、放爆竹、初一拜年、十五吃元宵闹花灯等等。总之,我国春节民俗蕴含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中国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
  可是渐渐地,年轻朋友们对这些民俗越来越不感兴趣,他们不愿意去了解和继承那些习俗背后的文化内涵,节日除了聚餐和走亲访友外,他们觉得春节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所以,常常听到人们议论“这年过得越来越没有年味了”,连带着春节晚会就变成了大家发泄的焦点,吐槽春晚则愈加不亦乐乎。与之相反,许多洋节却越来越被青睐,情人节的玫瑰、感恩节的购物、圣诞节的平安夜等,人们过得有声有色。
  其实,对于洋节日,开始也就是部分人觉得新鲜,无非借个由头休闲、热闹一下而已,但现在已经发展到许多年轻人对这些节日的起源和过节的习俗都了如指掌,模仿承袭。比如,我们国家的习惯中,新年、春节都是与家人一起团聚,而西方许多国家会有聚众等待新年钟声敲响的仪式,于是,引发了2014年12月31日晚上海外滩陈毅广场发生拥挤踩踏事故。当然,笔者的意思并非反对过洋节日,或者过洋节日就是崇洋媚外,而是说,过度地热衷于过别人的节日而忽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究其原因,是一种认同心理在作祟。
  心理学认为,“认同”意指个体向比自己地位或成就高的人的认同,以消除个体在现实生活中因无法获得成功或满足时,而产生的挫折所带来的焦虑。比如,一个小孩发现因为自己很多方面都不如别人,怕大家都不愿意跟自己玩,于是,他告诉大家“我舅舅是警察”,接下来,其他小朋友纷纷向他投来羡慕的目光。
  在发展心理学讨论中,“认同”是儿童和青少年期成长的主要发展任务,也是协助人格发展的重要方法,比如先是认同成人的好的做法,如负责任、任劳任怨等,而后内化成自己的重要品质,这是对成长有益的。但如使用不当,也可能成为一种防卫反应。例如:一位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因为他十分仰慕一位著名教授的渊博学识,而该教授的家里有一间很大的书房、很多的书,于是,此人以在自己家里买了一大书架的书的方式向教授认同。另有那些“狐假虎威”“东施效颦”等都是认同的例子。电视剧《双城生活》中郝京妮的婆婆杨曼莉,认为自己保持喝英式“清咖”、吃英式点心,就是自己高雅的体现,是将认同演绎得淋漓尽致的一个典型人物,让人觉得既可怜又可笑。认同有时也可能是认同一个组织、一个国家、一些习惯,当然也包括了热衷于过洋人的节日。说白了,这就像是青少年追星一样,就是个人认同他人的言行及其自身价值的过程。
  对本民族文化不认可、不了解、不自信导致盲目认同
  过分认同过洋节日的大多数是年轻人,他们的认同可能是对认同对象的信仰极端。对这一心理作如下解析:
  心理学家普遍将青少年期称为“心理断乳期”,在这一时期他们逐渐发现,自己以往崇拜的父母并不是什么都对或无所不能的,于是,他们在急于摆脱父母的影响时,便去寻求自我认同。自我认同与耻辱感、尊严感、自豪感密切相关,也就是我要找到那种让我自豪和有尊严的存在方式。这种表现很像某一年春晚吕丽萍和冯巩演的一个小品,其中的一段表演是:哪里的人洋气、有钱,人们就纷纷学哪里的口音说话,大陆的人纷纷学港台人说话,因为他们洋气。
  如果青少年在认同时能够全面、理性,倒也不是什么坏事。关键是由于他们处在成长和发展阶段,价值观并不成熟,所以就会出现认同的片面性,只挑选对自己有利的方面去认同。拿圣诞节来说,西方的圣诞节(Christmas)本身是一个宗教节日,每年12月25日用来庆祝耶稣的诞辰,是西方国家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圣诞节和平安夜是很庄重的,圣诞节前夜人们都会去教堂祷告;而我国年轻人大都没有宗教信仰,我们不接受他们的宗教,只取他们对我们有用的部分,就好比新娘结婚的白色婚纱,在西方是在教堂举行婚礼时穿的,象征着圣洁;而我国的婚礼习惯是色彩艳丽、喜庆,因此红色当是首选。我们的传统服装也多种多样,比如旗袍。可是我们的年轻人认为我们的服装土气,西方的婚纱洋气,所以尽管我们不进教堂,但白色婚纱我们也要拿来穿在身上。
  另外,在这个信息繁杂的现代社会,由于青年人生活范围和个人经历有限,各类媒体对青少年了解外界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加之商家出于经济效益而促销的需求,借助对各个洋节的宣传、强化,使诸多年轻人逐渐由认知到认同,再到喜欢、偏爱,直至追逐。
  传统节日只有在合理认同中才会发扬光大
  青少年认同他国文化以及节日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能够理性认同,比如在“追韩剧”时能够认同韩国的礼仪及长幼尊卑的规矩;追西方文化时能够认同西方青年人的独立及自我奋斗等,对我国青年人绝对是有很好的教育意义。所以,加强对青少年认同的引导,社会各阶层责无旁贷。
  第一,对青年人个体而言,要通过不断学习文化知识,多了解我国历史,通过了解加深喜爱。比如,春节写春联就有很多讲究,上下联要字数相同、句型相同,相应部位的字要词性相同、词义相反或相关;在作对联时要讲究声律,一联之内平仄要交替,上下联平仄要相对。再如,我国春节的来历、二十四节气的精准程度等等,越了解会越觉得祖国文化的神奇和博大,了解得越透彻就会越喜欢并为之自豪。自豪感增加,自我认同则随之产生。
  第二,就家庭与学校而言,父母与教育者应在与青少年的交流中探索和引导对于他国文化的认知,引导青少年从不同层面去认同。对比不同民族文化,其中包含的思想内涵和哲学观点各有千秋,比如,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经说过:“就句子的结构而论,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英语句子的“线型”结构,蕴含着直意表达,直来直去,句子中每个单词缺一不可,缺了,意思就不对了;而中文语言则委婉曲折,表达意思为主,不纠结在某一字或词上。类似这样有趣的对比,引导青少年将注意力放在东西方文化的对比和深入了解上。只有了解透彻,才有兴趣和喜爱。
  第三,就社会与大众媒体而言,应该承担起主流价值观引领的角色,让青少年了解到,全世界有很多人正在以会说汉语、了解中国为自豪,树立本土文化中有利于青少年认同发展的榜样;而不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抛弃社会责任。以我们的春节文化为契机,深入地了解和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大家齐心合力,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一定会发扬光大!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