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不够的故乡音
2015年03月1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没有离开故乡,不知故乡音的亲切,一旦久违了故乡,哪一天突然听到乡音,这会让你激动不已,会感到故乡音是那样亲切、惬意。
  1976年底,我投笔从戎。一列“瓦罐”,把我们从莱阳拉到了兖州,然后由军车直接把我们拉到了军营。
  当年乘一个“瓦罐”过来的莱阳兵,共有120余人,分在三个新兵连。起初同住一个大院,老乡们几乎天天在一起,嘀嘀咕咕地说故乡话,听着故乡音,其乐融融。
  好日子享受了个把月,新兵连一解散,老乡之间有了距离,平日难得一见,只有星期天或者节假日,才能聚一聚,在一起说一说家乡话,听一听家乡音。
  一转眼,三年义务兵服役期满,我们这120多人中,连干部带志愿兵(现在称士官)共留下6人,其他的全复员回乡。剩下的这6人,可真是兄弟加战友了。那时最盼的是老家来人,我们6人中,不论是谁家来人,大家都会在一起聚一聚,同老家的人说说话,特别是老家的莱阳方言,听着心里舒服。
  2000年,因工作变动,在济南的我被调回了莱阳,那时我仍在服役。在家门口当兵,与说地道莱阳话的人接触也就多了,那时在机关各部门,几乎都有莱阳籍干部,他们尽管经过多年的部队生活,话也都有些南腔北调,但莱阳人说话的那种味道还都在。
  有一次,两个同学来看我,当时我正在开会,会议结束后,俩同学正在办公室拉呱,一个说:“伙家,夜里(音读lai)瞎黑(音读ha)一瞎黑没(音读mu)睡,到现在头还疼。”听到这几句话,心里激动了好长时间,我已有三十年多没听到这样地道的莱阳话了。
  定居烟台后,离故乡远了,离乡音远了,心里总有些遗憾。然而,自从结识了《齐鲁晚报》“行走烟台”这个新朋友后,遗憾随之消失。
  在“行走烟台”这个版面里,有熟悉的乡音字眼,有熟悉而久别的乡村乡貌字眼,这些字眼映入眼帘,是那样的亲切,它使我又想起当年人们穿的大襟袄,乌拉邦鞋,割(音读ga)裆裤子;想起了当年人们吃的大黄饼子(玉米饼子)、豆蛋子(豆饽饽)、咸瓜渍,地瓜丝饭;想起了当年人们挂在嘴边上的大山沟、石骨砬子、酥石硼等,这些字眼,同乡音一样,看着让我动心,让我留恋。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在烟台,虽然离家远了点,但有“行走烟台”这个新朋友陪伴,足矣。
  芝罘读者 张建勇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