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的痕迹
2015年04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潘姝苗
  儿子得了腮腺炎,疼得食不知味、夜不能眠。爷爷奶奶被“折腾”了几日,有些招架不住,我和老公也身心疲惫,想到去求助外公外婆。
  两边双亲的生活方式截然不同,一边日程紧凑、忙而有序,每日起床锻炼、开饭、就寝几乎被程式化;一边松散闲淡、百无聊赖,常常分不清一天几餐、日寝几宿。
  在我看来,这一去,就要打扰父母的“清闲”,真有些于心不忍。好些日子没去看望他们了,日子的寂寞正从他们花白的鬓角和发福的体态中显露。见到外孙子来,父母顿时喜笑颜开,摆水果、去超市,像过年一样张罗起来。屋子里陈设简单,厨房墙角残余着两棵芹菜、几根胡萝卜和一个洋葱,桌上两碗一盘一碟,不难看出他们平时是怎么糊弄着过的。只有在我们到来时,饭桌上、厅堂间才有了几许生动的迹象。
  父母不知从哪里找来土方子,将一种叫“独一味”的草药捣碎了,拿纱布敷贴在我儿子的腮上。母亲一边哄着哭闹的孩子,一边为我们做饭。我现身说法地告诉孩子:“别哭了,看这么多人围着你一人转,多幸福,我们小时候生病,哪会受这样的重视。”而父亲对我的话很不以为然,强调道:“你们三姊妹长大,哪一个不让人操心费力……”不禁勾起我对往日的默想。
  在我眼里,父母的生活方式里没什么柔情和道理,但却按部就班。回首抚育我们成长的二十多年里,他们埋头于一日一日的生计、从容不迫的三餐一宿,承受着生活的疲累,或者还有少许夹杂的乐趣。三个女儿一个个出嫁,回家的次数逐渐减少,然而父母的苍老却日益增长。
  日常,是种“每一天都发生”的无条件的持续,在父辈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凝固于习惯中的行为规范已经无法打破。事实上,正是这些“每一天都发生”的活动已成了岁月的载体。也正是通过它们,生长的痕迹才得以确认。睡卧在已显陈旧的屋舍间,儿时的场景会不经意跟我打一个熟悉的照面,回放我在这里成长的每一个瞬间。
  从父母家回来以后,孩子的疼痛减轻了许多,冰箱里也塞满了够吃几天的菜肴。其实,“养儿才知父母恩”,正是这代代相传的痕迹,使生长有着恒久的韧性和耐力,它蕴含了生活的快乐和忧伤,包容了人生的安稳与飞扬。我突然感到,在父母的闲适里面,正遍生出种种劳碌,滋养着我的日常生活。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