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豪今昔谈
2015年04月2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刘增人
  听朋友讲过一个土豪的故事:说有一个村镇作坊的小老板,曲径通幽,摇身一变成为某大公司的CEO了,头上还罩着各种各样光鲜无比的光环——其间自然有“曲径通幽”的法门,中国人大都可以想见或猜到。但那是有关部门的事情,我们不便插手,还是继续听故事吧——却万分苦恼起来,他那位发福的太太总喜欢向自己的朋友倾诉,说就要累死了、烦死了!听者很奇怪,那么多钱,怎么会有苦恼?她诉说得非常可信:她家那花园别墅式的房子太大,上下共四层,每层都一百多平方米。顶层是卧室(自然上面还有阁楼),一层是客厅,负一层是车库,负二层是宝库。一层和负一层可以雇人打扫,另两层就只好自己打理了。为什么?卧室太豪华,担心小时工或保姆泄露机密,引来偷盗集团或绑票劫匪。亲戚虽多,也无人可信可靠啊,这年头!负二层里秘藏着各种渠道弄来的古董,有名人字画,有金银器皿,还有不知什么朝代的香炉、铜镜之类,也不知道怎么保管,更别说欣赏。害怕“露富”,也不敢请人鉴定真伪,连最好的朋友也不敢请来观看。每到梅雨季节,她老人家都得自己来除湿,或者不时来除尘,看看螨虫长了多少、老鼠有没有侵入,真是累死了!一年虽然要飞去斐济或普吉好几趟,可CEO们对于海水、沙滩还有什么树什么花什么风格的建筑什么历史的遗存,统统毫无兴趣,一天到晚猫在宾馆房间里喝酒、打牌。她们几个老娘们儿赤着脚在海滩上走来走去,时间长了怕晒得更黑,照个相也没个人样,首饰戴得再多又没什么观众,什么山珍海味也吃不出个子丑寅卯,有什么意思?
  我听后不禁同情起来,觉得当土豪确也不易。但忽然想起,鲁迅也介绍过另外一个关于土豪的故事,不妨拿来一比。
  他听说有一位“土财主”——现在统称为土豪,好像是为了摘掉没有文化的帽子,居然设法淘换到一尊古鼎,据说还是周朝的。现在央视请王刚先生做节目主持,鉴定各种藏宝,好像乾隆、嘉庆时代的就肯定为文物了——周朝的,自然更了不起。于是土豪先生广发请柬邀请许多文化界特别是古玩界的名流达人,到他那珠光宝气的豪华客厅参观鉴赏,盛况于是乎空前。但一到客厅,一干专家却都哑然失笑起来。原来该土豪把这周鼎作为古董的标志与价值的满身铜锈与斑驳的土花统统打磨干净,一具簇新的闪烁着耀眼铜光的鼎屹然竖立在大厅之中——看客们一面为古鼎叹息其“遇人不淑”,一面更加嘲笑土豪先生的没有文化:古鼎打磨干净了,还有身价吗?还叫古董吗?
  鲁迅却在哑然失笑后深思起来:鼎在周朝,不就是餐饮用具吗?与我们当下的饭碗饭锅只有大小的区别、材质的不同,用途是完全一样的。我们今日的餐具,岂有终年不洗任其长满土花、生就铜锈的道理?因此,土豪先生的做法,倒是让大家看到了鼎的真正原初的模样,而不再受到自然的或人为的土花、铜锈的忽悠蒙骗——许多历史事实,不也是应该祛除其土花、铜锈后才可能显露出本来面目的吗?
  今之土豪,掌控着不知真假的古董,只能任其在负二层发霉、生锈;昔之土豪,却乐于把千方百计淘换到的古董与朋友们在客厅共同鉴赏,即使让人背后笑骂也在所不辞——今之土豪似乎不及昔之土豪的结论,就是从这里得出的。如果此番比较有生拉硬扯、不伦不类之嫌,还请土豪同志们批评指正。
  (本文作者为著名学者、青岛大学教授)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