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雅乞”
2015年04月2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刘武
  讨饭这种事,大概是古已有之。一般的乞讨说不上雅,有的是真可怜,有的是装可怜,有的是真有病,有的是装有病,有的是真残疾,有的是装残疾,反正,要激发起人们的同情心和善心,让人心甘情愿掏出点钱或东西来。
  乞讨过去叫“讨饭”,那是真讨饭。我小时候在家,经常见到有叫花子上门来讨饭,父母就舀一小碗大米给他们。有时,在小餐馆见到要饭的,老板会给碗剩饭或剩菜打发一下。不过,现在的乞丐大都不能叫“要饭的”了,他们只要钱,钱少了还有点嫌弃,叫他们“讨钱”的或“要钱的”似乎更妥当一些。
  乞丐有真有假,这里不做讨论。我想说的是“雅乞”,就是那种比较优雅的乞讨。这类乞丐好像外国比较多,其实中国以前也不少。上个世纪60年代的老电影《大浪淘沙》中有这样一幕,于洋扮演的靳恭绶在济南街头看到一老一小唱着《琴声悠悠唱济南》的小调:“大明湖呀千佛山,七十二泉呀天下传”,居然还是正宗的山东腔。接下来,他又看到一群人围着一个玩杂耍、练功夫的。这唱小曲和耍把式的,就都是“雅乞”。
  中国著名的“雅乞”中,瞎子阿炳算得上一个,他一生中很多时间就是靠在大街上拉二胡乞讨为生,并创作出几首流传后世的二胡曲。春秋时期的楚国人伍子胥据说也做过一段时间“雅乞”,他全家被杀,混过昭关,来到吴国都城苏州时,已身无分文,只好吹奏随身携带的长箫,借以乞讨过活。
  我在国外旅行时,见到过那些五花八门的“雅乞”,比如有人在街头敲打塑料桶,有人把自己装扮成一尊雕像,有人弹吉他或吹口琴,反正,这都是当众耍一门手艺,也不说任何乞讨的话,就等着人们自觉自愿给掏些零钱。相比那些低三下四、拱手作揖甚至可怜巴巴要人行行好、救救命的叫花子,“雅乞”当然显得更有尊严、更有艺术感,更让人愿意帮助。
  不过,有一种另类“雅乞”,却是我第一次听说,令我脑洞大开。不久前我去拜访一位86岁高龄的书法家,老人告诉我近几年他碰到一种情况,让他防不胜防、不胜其烦、有苦难言。
  那是什么情况呢?原来,这些年来,他经常接到电话,说是某某出版社或画社,出版了一本他的作品集,想送给他两本样书。老人开始不知有诈,就说请他们寄过来即可。隔了一段时间,那些人又打电话来,问是否收到样书。老人说没有啊,从来没有见到过。那些人就说那我们派人给你送过去吧。
  不久,有人找上门来,一般都是妙龄女郎,穿着时髦,能说会道,真的给老人递过一本画册,或单册,或合集,封面都是这位书法家。接下来,女郎就坐在老人家里耗着,不拿走你两幅字画绝对不动身。老人无可奈何,又不能打电话报警,只好送两张字画打发了事。
  关键是,老人说:“这些出版物都是假的,有的是盗用出版社名字,有的是用假出版社名字,可能他们也就印几本,然后就借此上门来讨字画。”老人指着屋子一角的各种画册说,这些都是,一年能收上百本,里面书法家的照片和作品都是从网上下载的。
  这种“雅乞”可真是闻所未闻,上门乞讨,不要饭不要钱,直接要你的作品,然后拿你的作品转卖出去,赚得可不是一星半点儿。
  我去地铁的路上有个瞎子,常年坐在路边拉个二胡,永远一个曲调。不管天气多冷多热,他都坚持不懈,印象中至少有五六年了。他虽然穿得破破烂烂,肤色黝黑,拉的曲调也不好听,可我觉得他是真正的“雅乞”,比那种拿着假画册上门去要字画的时髦女郎要强得多。
  (本文作者为央视电影频道导演,作家)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