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银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印记
2015年04月2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奚凤群
  我的父亲特别喜欢喝茶,除了他惯用的那些紫砂茶器,还有一把纯手工的纯银提梁壶,那是他的银匠朋友专门为祝贺他生日亲手敲打而成。父亲爱极了此壶,闲来没事,便拿着软布轻轻擦拭壶身,时间长了,银壶不仅没有因为氧化变色,反而多了些包浆,显得越发熠熠生辉、流光溢彩起来。
  我遗传了父亲好茶的基因,所以,只要回家,便一定会与父亲相坐品茗。
  茶香四溢里,听父亲讲一些过去的老故事,格外惬意有趣。
  这一天,话题不知怎么便说到了这把银壶上面。
  我先给父亲讲了一个听来的故事。说是古时候,有一个妇人藏了150两私房银。结果呢,有一天她开箱查看藏银时,所有银两竟然全都不翼而飞。妇人非常吃惊,怀疑是被人偷走了,可是,她又不敢声张,毕竟是私房钱嘛。后来,她发现箱子里有一大堆白蚁正团团围在一起,吃着残存的银粒。妇人一气之下,便把这些白蚁全都投进炉中,以解心头之恨。没承想“火烧蚁死,白银复出”,一称,恰好150两。
  “原来看韩剧的时候,看到很多家庭用银餐具进餐,还以为是奢侈摆阔呢。”我一边为父亲沏茶,一边继续说,“后来才想明白,这历朝历代都是用银器来试食物是否有毒啊。”
  除了上面这个故事的佐证,我还看过一篇文章,说是一升水中只要有十亿分之一毫克的银离子,便足以使细菌无法生存。所以,我十分肯定地下了结论。
  “这个是自然,用银壶盛放的饮水,可以保持几个月不腐败。李时珍早在《本草纲目》里便大加赞赏过,说银能‘安五脏、定心神、止惊悸、除邪气’。在古埃及,就是距今两千多年前,人们便知道把银子覆盖在伤口上杀菌,防止化脓。据说长期使用纯银制品,能增强精力、延年益寿!”父亲响应我朗声而说。
  “那您这把宝贵的银壶,仅仅是它的健康特质以及您的朋友亲手给您打制的原因,您才如此钟爱吗?”我突然想问个究竟。
  “你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呀!”父亲将目光投向这把小小的银壶,突然又叹了一口气说:“这把银壶的珍贵之处,其实是它的技艺。这种技艺恐怕快要失传了!”
  “技艺?”我一脸不解。
  “先不说这壶身是老匠人一锤一锤用银薄片锤打而成,光看这壶身四周的花纹……”父亲用手指向壶身四周的梅兰竹菊图,继续说,“看着是不是很简单?可是,它偏偏是最不简单的。因为就算是一个技术娴熟的老匠人,一天也只能錾出这么一把壶。对,这种技术有个专业名词叫‘錾活’,是老匠人吃饭的本领。只是现在,会这个活计的人恐怕不多喽!因为培养一名技术工人,至少要花费两三年的时间,而且只是掌握基本技艺,独立完成则需要五六年。这个年头,谁还愿意为了这样一件小小的手工制品费时费力?”
  巧极了,这一天,我去银行拜访客户,闲聊中不知怎么将话题转到金银产品的创新上面。我突然想起了父亲的银质水壶,便将和父亲谈话的内容转述给客户听。  
  “就算‘錾活’这项技术很了不起,但不能传承下来,还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客户听完我的解释,略一思忖,便如此问。
  “传承?”我突然灵光一现,一脸惊喜地说:“我们不是一直在想如何创新产品吗?何不做一批印有这种技术印记的银壶?”
  “你是说咱们也用‘錾活’工艺,做一批既可自用又能收藏的银壶?”客户问。
  “对,咱们找国内顶尖工艺大师监制,把这金银细工的‘錾、砑、抬、刻’技术全应用到一把小小的壶上。再把精铸倒模、磨砂工艺、珐琅彩工艺、镶宝工艺……”我一口气说了一大串时髦却又专业的技术名词,“将现代与传统技艺这么一结合,再大胆创新一番,肯定大有市场。”
  “不仅大有市场,我们还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让这些带有文化印记的银壶承担起让更多人知道这项技艺,引发人们捍卫、传承和发扬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考!”客户高屋建瓴地补充道。
  想到便去做。方案调研、产品设计、技术打样、包装配套、工艺大师亲鉴……一系列繁复而又细致的工作之后,首批299把纯手工制作的银壶,便摆在我们面前。   
  产品一上线,在银行和我们企业充分的宣传之后,仅仅是一个上午,首批银壶竟被抢购一空。
  此事所证明的,应该不仅仅是一把银壶的收藏和自用价值,而是它自身的文化印记,既然能引发人们共鸣,也终会传承吧?只是,我们需要一些想法、一些载体。相信,一把银壶所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印记,只是我们创新产品的开始,一切绝对不会就此止步。
  (本文作者供职于某大型黄金企业,著有长篇小说《国家利益》和《女人花》)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