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成精以后会怎样
2015年04月2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陈冲
  这样一来,《山海经》就成精了。对于已经成了精的《山海经》,你不能再按“瞎三话四”去看待了,得当作“史”对待了。
  《山海经》虽然也称《经》,但“四书五经”里并不包括这一“经”。正常地说,它成不了“经”,也成不了精。所以,如果它一旦成了精,后果有可能很严重。
  《山海经》究竟是本什么样的书?据我所知,几千年来就没有达成过基本共识,只能叫众说纷纭。汉代的司马迁直言他看不懂,说“余不敢言也”。西晋的郭璞则认为它是一部“可信的地理文献”。明代的胡应麟最早把它列为“语怪”类,说它是“古今语怪之祖”。清代的《四库全书》把它列入“小说”类,而近代的鲁迅对它评价很低,称之为“巫觋、方士之书”。
  我最初知道“山海经”,是上世纪40年代末在上海读初中的时候。刚到上海,拼命学说上海话,发现对于那种几个人在一起“瞎三话四”,上海人有两种叫法,一种叫“吹牛皮”,还有一种就叫“讲山海经”,略相当于四川方言里的“摆龙门阵”吧。我认为这非常精准地表达了一般民众对《山海经》的看法,即它是一部怎么胡说都不算“豁边”的书。实际上它提供了一个参照系,或者说标准——既然是在讲《山海经》,那你随便讲好了,随便讲了什么都不必当真。当然,也不用负责任。
  最近又有了新提法。因为新出了一部小说,里面引用了《山海经》的片断,一些专家学者为了把这部小说的价值提高再提高,大胆打破专业界限,将《山海经》鉴定为一部“史前史”。这是对常识也是对人类正常思维能力的一次挑战。什么叫“史前”?就是有史之前。有史之前还能有史吗?不能。如果明天早上出了一条新闻,说某国宇航局宣布他们观测到了宇宙大爆炸之前的某种宇宙活动现象,你怎么看?
  这样一来,《山海经》就成精了。对于已经成了精的《山海经》,你不能再按“瞎三话四”去看待了,得当作“史”对待了。这下可就坏了,原来“史”里还有这么多瞎三话四的东西,而且……瞎三话四得“豁边”。
  学术地看《山海经》,应该说它反映了我国古代先民的想象力的极限。这种想象力表面上显得很是无拘无束、海阔天空,但实际上又相当地“老实”,即只从已知去想象未知。由于当时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还很有限,所以对未知的想象也相当简单。你看它写到的那些怪兽,猛一看好像无奇不有,细看无非都是把已知动物的各个部件拆开了重新组装而成。一个怪物,可以是“人面”而“蛇身”,甚至不妨长着九颗人脑袋,但是如果有一个动物,长着一颗跟所有已知动物的脑袋都不一样的脑袋,就没有办法去描述了,所以也想象不出来了。另一方面,它又很珍惜那点有限的已知,从来不把已知变成未知。它可以让人脑袋长在马身上、虎身上、蛇身上,但绝对不会把脑袋当脚用,因为人们已经知道脑袋不是任何动物用来行走的器官。所以《山海经》里那些语怪式的想象,是被严格控制在未知领域的。现在不行了。现在的已知领域大多了,虽然未知的领域仍然很大,但其中的大部分都已是很高端的高科技难题,非普通没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所能理解,所以那些由现在的人按“史前史”的方法所编出来的“史”,其中的“瞎三话四”之处,往往都是从已知中挺身而出的。
  《山海经》成精以后的另一个严重后果,就是你再“讲山海经”的时候,千万不能再“随便讲好了”。前车之覆,殷殷可鉴,你懂的。
  (本文作者为著名作家)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