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
做守护患者健康的“幕后英雄”
2015年05月0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营养药物配置
     本报记者 齐兴

  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急诊患者的输液成品都要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集中配置,该中心73名医护人员日均配置10000余袋。虽从不与患者接触,但他们却为患者康复在幕后做了极大的贡献。

4年来,无患者发生输液反应
  每天早晨6点半,医院正式上班前,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人员就已到岗就位。为了让8点正式上班时,每位病人都能按时输液,他们必须在一个半小时内准备好3000多袋输液成品。
  也许有人不理解,这些药完全可以提前准备好存储起来,为何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集中准备呢?“配好的成品药剂如长期搁置,会影响药物稳定性,不利于患者恢复,也会发生输液反应。”中心主任李德军说。以往患者输液时会有寒颤、皮肤瘙痒的过敏反应,这往往跟病区开放、不洁净的配药环境有关。中心成立4年来,没有一例患者发生输液反应。
  拿着一份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建设审核标准,记者看到在整整四页几十条的标准细分上,护士长已经反复圈点、学习了不知道多少遍,一道道红色的笔迹,一处处磨旧的痕迹,仿佛重现了他们为了一个个工作细节反复研究的不眠之夜。
  创业艰难苦日多,说起4年来中心发展壮大的历程,李德军心里既有着心酸。“建设一个无菌封闭的配药中心,是大势所趋,但是困难重重。一是配药中心要求极高,国内没成熟的团队可学习,二是药品直接注入患者静脉,我们肩上承担的责任与风险实在太大。”而李德军与护士长王芳还是把任务接下来了,走过来最难熬的4年。
  “谁掉了一根头发,就要罚钱。”李德军风趣地说,在这里,每位工作人员从头到脚都要实现防护状态,保证工作环境无污染。药品配置间更是万级无菌要求,药剂师穿着工作服、隔离衣、洁净服,在三层防护的状态下才能进入配置间。这里不允许水、食物带入,也为了高效完成配药任务,这就意味着,一直到中午休息,药师们才有机会能喝口水。“每季度对操作间湿度、温度、噪声、尘埃粒子数等进行检测,每天对所有接触药品的人员手部进行卫生检测。”要求严格,是他们一贯的工作态度,不仅是对输液袋连接着那头的患者负责,也能保护自己的健康。
  “配置化疗患者用药是有一定的危害的,操作者可能通过皮肤接触及呼吸等途径受到损害。但严格按照工作要求来做,配药的人员就受不到伤害。”隔着透明玻璃,记者看到抗肿瘤药物配置间工作人员在三层防护衣、口罩、无菌帽子佩戴下,正在协作配药,室内配有一台高效排风机,及时排出处理过的废气。
  在成品核对区,记者拿起一带普通的输液袋,机打的标签上清晰的写着患者的名字、年龄、属于哪个科室,以及该药品的禁忌事项,为病区护士提供直观清楚的提示。
  从审方间、排药间、储物间、到药物配置间,30多名工作人员正在有条不紊地工作。审方、排药、配药、贴标签……几十个人瞬间整合成一台高效运转的机器。“左手不会打右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工作起来清晰明了,哪个环节出了错,都能直接找到责任人。”李德军说。

三层防护,掉根头发要挨罚
  班组档案:静脉用药配置中心共有73名医护人员。目前,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工作量位居省内第二名,国内前5名,人均工作量名列国内名列前茅,并且实现了全年安全生产,无临床质量事件,无输液反应。顺利通过了山东省卫生厅验收,成为山东省第一批取得资质的静脉用药调配中心之一。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