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像砖:
刻在石头上的“史诗”
2015年05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皇宫内的汉画像砖被精心保护        本报记者 郭建政 摄
     奔跑的骏马、观测天象的汉人、逃跑的路……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印在汉砖上,静静地躺在青岛崇汉轩汉画像砖博物馆里,每个走入博物馆的人,都仿佛穿越进汉代历史。
本报记者 许亚薇 
  曾被砸碎了
当铺路石

  汉画像砖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盛于两汉,主要用于宫殿、祠堂及墓室的装饰。画像砖上包含着汉代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无论饮食、服饰、礼仪,还是建筑、娱乐、音乐、戏剧等等,甚至战争场景和风俗习惯都无所不有,堪称汉代的大百科全书,是刻在石头上的“汉文化史诗”。
  上世纪80年代初,张新宽正在河南郑州某旅服役,当时部队官兵帮助地方村民修公路,从一旁路过的张新宽猛然发现,当地老百姓竟然将带有许多图案的青色大砖砸碎了当铺路石。
  “感觉很可惜,就赶紧拉了两车石子跟村民交换,抢下了18块完整的画像砖。”后来咨询文物专家才知道,这些都是不可再生的珍宝,这让他产生了抢救性收藏汉画像砖的念头。
  从那以后,爱好收藏的张新宽开启了汉画像砖收藏之路:老乡家抛掉“乳丁”的汉砖石凳、老百姓家牛棚猪圈茅房的基石、路边不起眼的磨去棱角的花纹石头……这些都成了张新宽眼中的宝贝,张新宽把它们一件件收回了家。
每一块汉画像砖都会“讲故事”
  看着一块块构图简洁、线条飞扬的画像砖,抚摸着一张张刚刚拓印在宣纸上的画像砖拓片,仿佛置身于汉代历史。为了弘扬传统文化,2007年,张新宽在崂山脚下的一个大院里,建起了青岛崇汉轩画像砖博物馆,共有12个展馆,是目前中国最大的汉画像砖博物馆。“有时候看着画像砖上的图案发呆,就好像真正走入了砖上情景。”常常来给张新宽帮忙的收藏爱好者姜玉福说,你看那张狩猎图,刻画得多形象,里面的马、鹿、狗仿佛在快速奔跑。
  馆藏画像砖中,几乎每一块都描绘着一个故事。“你看这块,里面有最早的‘气象台’。”张新宽指着一块右上角略有残破的画像砖说,这是个小亭子,上面有风向标,站在亭子里的人正观测风向。
  三十多年来,张新宽不断地查阅资料,与专家交流。“从这块砖来看,这辆马车有四个轮子,以前大家印象里,汉代仿佛没有四轮马车。”张新宽介绍,虽然对于四轮马车出现的时间还没有更为确切的考证,但这块砖的内容,可以成为寻找历史足迹的重要参考。
它们也想有个“家”
  如今,以个人财力,张新宽维持一家私人博物馆着实有些困难。今年,还在继续从各地收藏画像砖的张新宽陷入了入不敷出的尴尬境地。
  目前,博物馆运转资金大部分是张新宽老伴杨敏过去20年海外工作的薪酬积蓄,还有小部分靠出售拓片印刷品,以及为会展培训提供场地。这两年,老两口还自费出版了一本《中国汉画像砖精拓》,由于缺少资金,他们不得不用100多张珍贵拓片与厂家交换。
  “画像砖也不能一直拓印,每块砖一次性拓印不能超过500次。”张新宽说,收藏画像砖,更重要的是保护。
  在博物馆后面,还有两三千块画像砖裸露在搭建的简易棚子里。张新宽说,随着收藏日丰,不少花巨资买来的藏品无处安置。张新宽琢磨着卖掉自己收藏多年的字画,因为画像砖博物馆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给每一件藏品编号,做一份有照片、有文字的详细电子档案;让存于户外的画像砖有个室内的“家”;建基地,把汉文化传递给更多年轻人……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