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累GDP的泰国大米
2015年05月1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简单说来,大米收购项目就是政府以高于市场的固定价收购农民的大米,每吨白米的政府收购价为1.5万泰铢(约合2781元人民币),每吨香米的收购价为2万泰铢(约合3708元人民币)。这一价格远高于过去的政府收购价,甚至高于市场价。以白米为例,泰国白米的出口离岸价这些年一直稳定在1.3万泰铢左右(约合2410元人民币),这意味着即便不考虑中间环节成本,政府从收购到出口每吨白米亏损2000泰铢(约合370元人民币)。
  那泰国政府到底收购了多少大米呢?2012年收购项目高峰期时,泰国库存米达1400万吨,远远高于泰国每年的出口量。虽然泰国政府高价收米,虽然泰国曾是全球最大大米出口国,但泰国却无法左右国际米价,泰国东西两侧的越南和印度借机加大出口,导致泰国在2012年沦为第三大大米出口国,全年出口650万吨,而印度和越南分别达到975万吨和700万吨。
  政府高价收米,国际渠道不通,直接导致泰国库存米面临变质风险。2012年至2013年,泰国全境米仓爆满,政府不得不租用私人仓库储备政府收购米,无形中又产生一大笔费用,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导致数十亿美元损失。据泰国上议院估算,这一项目在2012年导致的公共财政债务已达当年泰国GDP的4%,是名副其实的“赔钱买卖”。
        据新华社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