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关注
山东新闻
国内
国际
娱乐
体育
报料
评论
论坛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做花饽饽其实是做自己
2015年05月24日 来源:
齐鲁晚报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微信
分享到:
【PDF版】
文/片 本报记者 陈玮
“不要把情绪带到饽饽中来,因为你是什么,就会做成什么。”多少年过去了,慈爱布仍然记得母亲说的那句话。
在胶东,曾经的物资匮乏和美好感情,塑造成各种形状的大花饽饽,凝结着胶东人的寄托和期望。从敬畏,到食物,再到如今的艺术品,大花饽饽的意义在不断地更改着,唯一不变的,是它所承载的严谨和真诚。
用饽饽橛子“拴住”娃
5月20日早上7点,慈爱布赶紧起来忙活,每当来了活儿,她就睡不踏实。明天是同村小孩过百岁“抓举举”的日子,定好了今晚来拿花饽饽宴。
大花饽饽是胶东特有的食俗,以面为原料,用简单的工具捏塑成各种各样的模样,或是千姿百态的人物,或是吐着舌头的动物,甚至是一段故事的讲述。老人常说:天上飞的,地下跑的,什么都能做。
在文登,用大花饽饽“抓周”,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习俗。
一瓢一瓢,慈爱布把面粉舀到垫了纸的秤上,到了八斤,就立刻停下来。捧起纸倾倒在大盆中,鸡蛋、奶粉、白糖、花生油,交杂在一起,很快在筷子的搅拌下与面粉混成一团,放在一边,慈爱布说,这是发酵。
每样材料,慈爱布都要先过秤,多一点或少一点,做出来的大花饽饽样子和口感都不一样。
称好了一小块面,慈爱布在盆里揉搓起来,直到面光、手光、盆光。揉面也讲究技术,边揉边和着干面,这样饽饽更白,皮嫩细腻,蒸出来的饽饽就会光滑。慈爱布说,这是做饽饽的规矩,皮面锃亮,孩子以后长得就会漂亮。对于寿桃饽饽来说,皮面整洁,蒸出来的饽饽容易裂口,像是寿桃在笑,意蕴着吉祥美好。
大花饽饽抓周宴有固定的样子,一个虎头和一个双花锔在中间,两个橛子围绕两边,上下各是元宝和长命锁。
捏出一块面,慈爱布几下就揉出了上圆下窄的形状,在距离圆头三分之一的地方一掐,立马有了橛子的样子。慈爱布说,过去村里有钱的人家养马,出趟远门回来,担心马跑丢了,就在地上凿上一个橛子,把马紧紧拴住。
“老人说,原来村里总会丢小孩,做个橛子让娃抓,是希望能拴住孩子的命,不要让他离开,保佑他顺利长大。”
慈爱布说,花饽饽做出来的每样东西,都是大人的寄托。“现在的孩子都没有见过锔锔。”慈爱布说,过去,村里老房子屋顶靠着一个个横梁支撑,海边风大,怕房子被吹散,就用锔锔把横梁连接起来。如今老房子都变成了水泥房,可是锔锔的意义却保留下来,成了父母对于孩子日后生活稳定的期待。
“饽饽就是大家的向往。”慈爱布说,每逢结婚、过年甚至搬家、开业,都会用饽饽来做出各种喜庆的寓意。比如圣虫(蛇)坐在粮囤面缸里的饽饽,希望过年时有吃不完的粮食;用红曲米做成的颗颗鲜艳欲滴的石榴子,象征着多子多福;多腿的螃蟹被认为是发横财的征兆,经常在开业时用来宴请重要的“贵宾”。
约莫两小时后,抓周宴的饽饽做好了,整齐码放在箅子上,慈爱布捧去别屋醒面,香甜的气味随着室内的热气氤氲开来,得空休息一会儿的慈爱布坐在板凳上,开始了大花饽饽的讲述。
文登农村女孩的“必修课”
慈爱布的老家在文登市泽库镇,凡是临海的居民,都会把自己住的地方叫南海。每当推开门,慈爱布就会看到远方的海浪,一个卷着一个拍打过来,但家里的老人不让她靠前,怕她被海浪带走,无影无踪。
过去生长在海边的人家,男人基本靠出海打鱼为生,每当出海前,女人就做好各种象征吉运的大花饽饽,摆放在海边的供桌上,磕头祭拜,保佑自家男人能顺利平安归来。然后放鞭炮,把花饽饽抛进海里,算是对海神的供奉,否则,船就不会走。
对于贫穷人家来说,买不起元宝长命锁,就用颜色和面捏成代替。随着时间推移,这种祝福的意味流传开来,成为节日相互赠送的佳礼。明清时期,文登就有了用花饽饽来庆祝节日的记载。
这成了文登农村女孩的“必修课”,每个女孩从小就要学会做花饽饽。在生产力落后的当时,花饽饽不存在如今的市场交易,只能是自家人在庆收祈福等场合需要时自己做,这就要求家里的女性必须承担起这项工作。
慈爱布从记事起,就坐在小板凳上跟着母亲学做花饽饽,母亲告诉她,花饽饽做得精致好看,就会受到夸奖,会被传颂,良好的声誉会在未来找婆家时加分。在农历七月初七前一天,慈爱布跟着母亲和姥姥做好剪刀样子的花饽饽,第二天天不亮,熟睡的慈爱布就被叫起来,把蒸好的“剪刀”吃掉,保佑她以后会做出更精致的饽饽。
慈爱布嫁了人才知道,男人在迎来送往时,饽饽就成了重要的礼品,如果被客人赞扬一番,男人的脸上就会有光彩,对于当时的女人来说,为家挣得面子,是至高无上的荣誉。
在胶东花饽饽传承人林永涛记忆里,小时候家里穷,奶奶磨出细粒的玉米面,揉成大饽饽,蒸熟后用毛笔在上面画上颜色。林永涛总是被那些小动物的样子吸引,弥补了难以下咽的艰涩。
到了小年,奶奶就带着母亲还有家里的其他女人,围成一团,把积攒了一年的白面全倒出来,做起真正的大花饽饽。屋里弥漫起蒸饽饽的香甜气,让人垂涎欲滴,然而等到热腾腾的大花饽饽端出来,奶奶却直接将饽饽摆上了供桌,供奉神灵,其他的都倒入袋子,拿给爷爷,用来走亲访友。
对文登人来说,大花饽饽是“知时”的,到了清明节,大人用剪刀剪出一个燕子,让孩子们比着样子做大花饽饽。春天要做牡丹,夏天做荷花,在慈爱布做的葫芦大饽饽上面,她还用南瓜汁做了一只橘色的蝴蝶,她记得每当院里种的葫芦开花时,都会有蝴蝶落在上面。
别把情绪带到饽饽里
每过十几分钟,慈爱布就去看面的情况。“做大花饽饽,每个细节都要做好,做错一点,就是另外的样子。” 林永涛拿着小刀,一刀一刀地在南瓜汁做成的凤凰尾巴上刻出鳞片。本来可以用模具一盖就好,但林永涛觉得,那样不形象,没有韵味。
“每当做一个细节,就有一种诚意在里面,对方会感受得到。”5月9日,慈爱布的儿子结婚,她连夜做了一份“龙凤呈祥”的大花饽饽,一条龙须,一片羽毛,都是她亲手雕琢,每刻一刀,她都觉得自己的心在里面,凝结成对儿子的爱。
慈爱布的母亲经常对她说,不要把情绪带到饽饽中来,因为你是什么,就会做成什么。她常拿着和儿子做的老虎饽饽向大家调侃,自己做的秀气,而儿子做的却很威猛。“其实花饽饽做的都是自己,所以要开心地去做,这样大家就能感受到你的开心。”
这么多年,慈爱布终于明白,把花饽饽捏塑得逼真而精致,需要一种严谨的态度。在生活上亦是如此,慈爱布家里收拾得一尘不染,林永涛做完寿桃饽饽,都要把里面掺杂的黑米粒一粒粒拣出来,容不得有一丝瑕疵。
如今,大花饽饽渐渐从习俗变成了一种艺术品。林永涛和慈爱布所做的大花饽饽,被搬上了非遗博览会,慈爱布剪出的刺猬饽饽屡屡获奖。从食物到艺术品的并行,让胶东大花饽饽有了新的意义。
慈爱布在灶台上支起大锅,将醒好的饽饽端上去蒸。她仍然习惯于这种传统的方式,蒸好的饽饽,底部会有一层稍微烧糊的硬皮,嚼在嘴里却是香气四溢。“这是机器带不来的美味。”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第A01版:身边
第A02版:重点
第A03版:壹读
第A04版:身边
第A05版:身边
第A06版:身边
第A08版:拍客
第A09版:青未了
第A10版:青未了·心理
第A12版:娱体·文化
第A13版:娱体·运动
第A14版:娱体·运动
第A15版:天下
第A16版:天下
第B01版:文化人
第B02版:文化人
第B03版:文化人
第B04版:文化人
第B05版:文化人
第B06版:文化人
第B07版:高清畅想馆
第B08版:快乐钓鱼
第C01版:今日济南
第C02版:今日济南·抢眼
第C03版:今日济南·都会
第C04版:今日济南·乐活
第C07版:今日济南·华不注
第C08版:今日济南·华不注·漫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2025年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日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