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妈”一声吼 全家抖三抖
2015年05月3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陈玮
  强势的母亲,宽容的父亲,孩子会怎样?
  答案是分裂。
  但现实是,中国式家庭=焦虑的母亲+缺失的父亲+失控的孩子。
  《虎妈猫爸》不仅呈现于屏幕上,也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转型期,感受到焦虑的你是否也成为了一名“虎妈”,不知不觉中伤害着孩子,成全着自己?

  从严父慈母到虎妈猫爸
  又是一个周末,李慧(化名)又开始莫名其妙地烦躁,这意味着她又要回家,听母亲的指责和唠叨。“像是折磨。”她选择把自己关在大学宿舍里,一个人看上一天电视剧,尽管校园离家只有不到10公里的路程。
  5月26日,她终于看完了最近热播的电视剧《虎妈猫爸》,突然觉得,自己的遭遇很像剧中的小女孩:赵薇饰演的母亲近乎疯狂地逼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成长。吃饭强迫孩子吞下不喜欢的东西,让孩子半夜起来熬夜写作业,课外时间填满了母亲自以为精选的课程……
  虽然不及剧中行为夸张,但李慧想起因为周末懒床,被母亲破门而入一下子拖下床,考试刚及格挨了母亲一记耳光,买了一条短裙被母亲认为显得腿粗而被迫去退货……
  然而等她考上大学,才发现跟她一样情况的同学并不在少数。
  “虎妈猫爸!”这个让他们苦恼的教育方式,也是近年来教育、心理专家探讨的新课题。“传统教育中,父母双方一刚一柔,这是很正常的,如果双方都强势,对孩子来说是个非常大的灾难,但如果都弱势,小孩则不可避免会变得懦弱。”全国体验式教育模式论坛主席、心理学者韦志中说,“但是现在出现了一个新现象,父母双方的角色出现转变,由传统的‘严父慈母’转到了‘虎妈猫爸’。”
  一份亲子关系调查报道显示,当问到“小孩犯错,父母扮演什么角色”时,有42.8%的家庭是妈妈唱白脸、爸爸唱红脸;37.3%的家庭是妈妈唱红脸、爸爸唱白脸。
  让李慧欣慰的是,父亲每周常与她谈心,即便成绩不好,父亲也只是用半开玩笑的语气分析原因。就像《虎妈猫爸》中的父亲,让女儿快乐地去学习。但是,父亲陪伴自己的时间相比母亲少很多。
  北京《工会博览》副主编、社会学家艾君认为,从“严父慈母”到“虎妈猫爸”的转变,与社会结构的变迁有一定关系。“旧中国,根据封建宗法关系而制定的礼法条规、道德标准往往都会突出男性权益,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相当卑微。”艾君说,“因此母爱文化在软弱、慈善方面表现得比较突出。”
  可随着社会发展,女性地位提高,越来越多的母亲加入到教育中来,而父亲的角色逐渐让位,更多地去接触外界:事业、朋友等。但是守旧的教育观念并没有改变,“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方式,仍旧沿袭下来。
  李慧记得,成为科级干部的母亲,有几次凌晨才醉醺醺地回到家。每当听到母亲厉声呵斥下属,李慧就会变得谨小慎微,因为母亲心情不好的时候,自己也会受到无端的指责。
  “随着经济发展,男女逐渐平等,但是实际上女性要更加努力,才能获得同等的机会和待遇,这就造成了女性的强势和焦虑。”著名教育专家尹建莉说,经常有女博士、女干部等职业女性来找她咨询,为什么孩子怎么都教育不好。其实,深层次原因是她们潜意识希望孩子跟自己一样成功,把强势和焦虑带入孩子的教育中,造成了“虎妈”现象。
母亲多是家长制拥护者
  “但是强势的母亲对孩子来说,是一个灾难。”尹建莉说。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李慧变得孤僻,不爱与人交往,甚至舍友们相约出去逛街,李慧也会宅在宿舍里。“我就是喜欢宅,喜欢没人打扰。”有时候李慧也在想,是不是自己也跟“虎妈猫爸”中的小女孩一样,患上了抑郁症?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学习或者心理问题,百分之百与家长的教育有关系,无一例外,精神上的疾患都是来自于家庭。”尹建莉说,“猫爸处于一个被动的、次要的角色,虎妈统治了孩子的生活,虎妈那么强势,不尊重孩子的意愿,甚至吃饭也要强迫孩子吃什么不吃什么。这样会产生一个病态的孩子。”
  韦志中说,由于母子关系的天然亲近,“虎妈”对孩子的伤害更大。“在孩子心理发育的关键期,第一个重要的亲人是母亲,小时候的孩子没有‘自我’,他的自我就是‘妈妈’,随着长大,‘我’里的妈妈渐渐少了,直到最后慢慢形成自我。”韦志中说,“但是,如果妈妈太强势,赖在孩子的生活中不走,孩子就没有办法成长,无法承担责任。”
  韦志中觉得,在这种教育环境下的孩子,会走两个极端,或者模仿自己的母亲,成为像母亲一样强势的人,或者在这种强势下,变得越来越懦弱。李慧与男朋友相处时,总是没有太多耐心,有一次,因为男朋友没有及时拎包,李慧摔下包扭头就走。“我想怎样就怎样,必须是我说了算。”李慧有时也纳闷,自己怎么就变成了跟母亲一样的人?
  然而,母亲的“不离开”有着充足的理由。“孩子没有认知能力,顺从着他们,未来未必会像他们想的那样。”在剧中,家长们无法苟同班主任提出“宽容”的要求。
  在尹建莉看来,孩子天性喜欢学习,在强压之下才出现了对学习的抵触。“宽容、尊敬、自由。”尹建莉说,“尊重孩子的天性发展,而不是去塑造。”
  而这种观念也在慢慢流行。只是,在现代社会的家庭中,往往是父亲更多承担宽容的一面,而母亲更多是家长制的拥护者。
  然而在尹建莉看来,当宽容自由的健康教育观念流传的时候,极端家长制强迫教育的坚持者感觉受到了威胁,就会更加坚守自己的教育方式。“在两种教育模式的交锋下,孩子会形成另一种心理疾病,那就是分裂。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中国熟人社会是孩子的灾难
  “灌输爱。”济南市心理卫生协会会长张洪涛说,幼儿阶段重点不是学文化,而是教给孩子爱。“孩子从小感受到爱,会觉得父母让他做的事情是有爱的,而不是强迫。反之,得不到爱的孩子,会变得压抑,以后也不会爱人。”
  然而这种爱,很快被一个浪头打翻。
  每当李慧妈妈把她跟邻居家的哥哥相比,说人家十几岁就考上重点大学的少年班,不到40岁成为名牌大学的教授,研发的项目卖了上百万。李慧的心都像是被锥子狠狠扎了一下。
  而在《虎妈猫爸》里,看到别的孩子奖状比女儿多,比女儿懂礼貌,母亲立马给女儿报辅导班,砸锅卖铁买学区房,读最好的学校,为了女儿加班、陪酒。她意味深长地对女儿说:“你的未来,我的战争。”
  “熟人社会是孩子的灾难。”有人提出这样的观点。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曾说,传统中国人的家庭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婆媳之间,是纵向的,夫妇成了配轴,而不像是在西方,夫妇是主轴,每个家庭都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在这样的情况下,维持自己在整个熟人社会中的良好形象,就显得十分重要。
  所以中国的孩子从一生下来,就生活在各种比较和攀比之中。“也就是把教育孩子当作利益的追逐。”尹建莉说。而在韦志中看来,父母不经意间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未来。表面上是别人家的孩子,其实是父母心中的人格“自我”,如果人格自我不健全,就会焦虑。父母追逐的只是他们理想中的“完美小孩”,而当熟人小孩有这种优点,就会被拿过来作比较。
  “同时,如今的‘70后’‘80后’父母,生活在社会转型的阵痛期,他们一开始就要学会去竞争。”张洪涛说,当就业、物品等资源匮乏,更多人需要通过努力去争取有限的资源,这期间产生的恐惧和焦虑,投射在孩子教育身上,就形成集体无意识的强势,也就是“虎妈”。
  晚上,李慧的手机准时响了起来,是妈妈的聊天视频要求。“又是查岗。”她厌恶地把手机一扔,过了几秒,她捡起来,点了“接受”。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