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黄河奔腾入画
2015年05月3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第十一届深圳文博会展出的《黄河万里图》。
     本报记者 张亚楠

  5月15日,第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博会现场,山东展出的一幅220米长的巨型山水长卷引人驻足。这幅长卷名叫《黄河万里图》,去掉卷首的图赋,它以200米的长度浓缩了黄河从源头到入海口的自然风貌、历史人文景观及两岸标志性建筑。万里黄河奔腾入画,背后有怎样的故事呢?
  从古至今,黄河就是中国人心中的一个文化符号,“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这是一种充满力量感的审美取向。然而,在传统绘画领域,中国却缺少以黄河为主题的作品,艺术家多喜欢洒脱、飘逸的处世情怀,却不擅长表达壮美、雄伟的美感。
  “远有宋代画家的《千里江山图》、《江山万里图》,还有《富川山居图》、《清明上河图》等名作,近有张大千、吴冠中等创作的《长江万里图》。但是作为中华文明母亲河的黄河却很少作为山水长卷的主题,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黄河万里图》主题创意人、山东省黄河文化创意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守轮这样介绍这幅长卷的来历。
  从2012年6月起,《黄河万里图》成立了包括30多位国内著名画家的创作团队及艺委会,他们分四路奔赴沿黄河九省区,开始为期近半年的黄河流域写生。他们从青海三江源出发,一路东行到河海交汇的入海口。
  第一站,他们来到青海三江源的巴颜喀拉山。陈守轮记得,大家走进巨大的岩洞,融化的雪水滴滴答答从岩壁上滴落,汇聚成小股水流,黄河源头以如此面貌展现在大家面前,让人震惊。
  在壶口瀑布,画家们先来到山西一侧拍照、写生。结束后已经到了下午,按照原计划,大家应该赶到下一站休息,但画家们却坚持一定要到对岸的陕西看看,因为只看一侧是不全面的。这样,大家又驱车到对岸看了一个多小时,晚上赶到驻地已将近9点。
  在东营市的黄河入海口,画家们乘坐直升机从高空中俯瞰黄河和大海。雄浑壮阔的一幕给陈守轮留下了深刻印象。黄色的河水和湛蓝的海水形成一条蜿蜒的交接线,黄、蓝之间强烈的视觉冲击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保守的陆地文明是如何与开放的海洋文明融合的。这种震撼被带入笔墨中,入海口这段成为《黄河万里图》极具气势的尾声。
  《黄河万里图》长卷里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紧密结合。在三江源头,几头藏羚羊站在你的眼前,或扭头或聚首,形态活泼。颜色鲜艳的塔尔寺、玛尼堆伫立荒原上,赶着牦牛的藏族姑娘从远处走来,丰富了画面的文化内涵。在山东段,雄伟泰山和孔府、孔庙被细致刻画,细节丰富、虚实结合。观看长卷,既能感受到豪迈奔放的气质,也能感受到让人回味无穷的细节。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