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纸包着的油酥火烧是范镇人每日必不可少的美味主食。
顺着蜿蜒山间的103省道进入泰安市范镇,道路两旁红底白字书写的“油酥火烧”招牌逐渐多了起来。
有道是“来泰山必品范镇火烧”。一个小小的火烧让吃遍天下珍馐的乾隆皇帝啧啧称奇,御笔一挥留下了“徐家烧饼铺”的金字牌匾。曾经,日本侵略者求手艺而不得,而现在,徐家人广收门徒传授技艺。辗转数百年,范镇油酥火烧已经传遍长江以北数百个城市,到处开花。可是,当年卖烧饼的人晃晃悠悠挑着担子,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放下担子,烧饼便被一抢而空的情景,却已随着时光逝去了。
文/片 本报记者 徐瀚云
一碗酸面条换来百年油酥火烧
范镇油酥火烧的老祖宗叫徐畅。乾隆初年,年轻的徐畅在一户财主家做厨子,他的面条做得特别好吃,搁到现在,估计也是一名厉害的白案师傅。
有一次徐畅做了一碗面条给少爷端去,没想到少爷正因为家务事心里烦恼,一碗好好的面条“哗”地被泼在地上。于是财主吩咐徐畅:“既然少爷不吃了,那就把地上的面条喂狗吧。”
徐畅心想,好端端的一碗面条喂狗太可惜了,于是他将扫起来的面条悄悄藏在厨房,准备拿回家给正挨饿的老人和孩子吃。可是干完一天的活,面条已经干硬并且发馊。他赶快让家人拿点杂面加到面条里和成面团,擀,因怕费油也没用锅烙,而是放到烧水的柴火炉上烤。等面团子烤得差不多了,全家人一尝,香喷喷的,别有一番风味。
第二天,财主听说徐畅竟然偷偷将面条带回了家,二话不说炒了他的鱿鱼。一时找不着活干的徐畅愁眉不展,他回味起前天烧饼的味道,嘴角忍不住流下了哈喇子。徐畅脑子里灵光一闪,市面上没有做这种烧饼的,我为什么不做这个卖呢?
后来,徐畅带领全家来到汉朝古城遗址奉高县附近的范镇落了户,开起了烧饼馆。就这样,最初的范镇油酥火烧诞生了。由于范镇地处泰安莱芜之间,交通方便,徐家烧饼一时名震泰安莱芜两地。
距离范镇不远的地方有一座岱云寺,年年春季都赶庙会,乾隆皇帝第五次南巡时经过泰安,点名要当地特产,地方官员忙不迭地贡上了油酥火烧。
当时,徐家烧饼铺已传到徐畅的儿子徐亭贵手里。徐亭贵上过几年私塾,有个秀才功名,后来因屡考不中,学起了老爸的手艺。徐亭贵这个文化青年做油酥烧饼的技艺颇为精湛,手艺很快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没想到吃遍天下珍馐美味的乾隆皇帝吃了油酥火烧后龙颜大悦,亲笔题写了“徐家烧饼铺”字幅,赐给徐亭贵。自此,徐家烧饼铺有了自己独特的金字牌匾。
徐亭贵后来写了一本《徐氏烧饼秘籍》,还留下“德不道不传艺,艺不道不上炉,序不道不出售”的祖训。这三个“道”各有味道,留给后人细细品尝。
16道工序,一道也不能少
20世纪30年代,迫于生计,徐家火烧的第五代传人徐连功和家族其他人开始走出范镇,到泰安、济南、莱芜等地教授油酥火烧的技艺,油酥火烧在山东流传开来。如同武林高手教徒要留一手,徐家火烧的精髓也从不外传。
面,是范镇油酥火烧的灵魂。徐椿高中毕业后跟着爷爷学习做范镇油酥火烧的手艺,在正式学习做火烧之前,要先老老实实地呆在炉子前盯上几个月炉子,伴着排架抽出火炉时金属摩擦的嘶鸣,观察火烧烘烤的程度。直到师傅认可,才能接触和面的手艺。
每年端午前,是徐家人一年一度的大日子,也是最忙碌的时候。人们必须从刚刚收获的新麦子里,挑选品质最上乘的,再加上其他几种谷物。五种谷物掺在一起做出独特的面曲,然后用这面曲做出面引子,发出传统的老面。
徐家的油酥火烧用的是三合面,需要将发面、生面和老面按照一定比例调和起来,烤制出来的油酥火烧才会有那种独特的筋道劲儿和香酥味儿。
每天一早,徐椿要用面引子发好老面,根据季节不同,面的比例也不同,冬天气温低,面团中的发面要多一些,生面少一些,反之亦然。“啪啪啪,砰砰砰,上下不搭茬。”徐椿说,这是爷爷教给他的,“‘砰砰砰’说明面还不行,里面还有很多小气孔,需要继续加碱;而‘啪啪啪’就说明气孔太小了,面太过瓷实,在这两者中间最为合适。”
案板上,徐椿双手揉搓中,面和水渐渐融为一体,一个面团被反复揉捏,他用手掌感触着面团,反复将面粉撒在面团上,一遍遍地揉,确保水和面的比例达到最佳状态。徐椿还不时俯下身子闻一闻面香有没有散发出来。
一个火烧要经过16道工序才能走上餐桌。捞麦、选面、发引面、熟面、发酵面、拌面、混面团、揉面、化碱、面碱混合、接面、制酥油、试面、擀面团、上顶炉、烤制。“这16道工序完全手工制作,缺一不可。”徐椿说。
挑着挑子卖烧饼的人,再也不见了
如今,走在范镇的主干道上,两旁到处都是油酥火烧的招牌,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油酥火烧的手艺。
当年,油酥火烧被叫做驴油火烧,起源于创始人徐畅偶然使用了驴油,没想到做出来的火烧竟然比用菜油做的更酥更香。
徐椿的爷爷去赶其他村子的集,只需要挑着挑子一路走过去,一挑子火烧便卖得干干净净。由于驴油不多,宰牲口的屠户拿驴油换火烧吃,成了彼此之间的一种默契。
如今,村里几乎没有了驴,驴油也愈发稀罕。人们的口味也发生了改变,驴油的腥味让很多人受不了,植物油逐渐替代了驴油。但做火烧的人挑着挑子穿行在熙熙攘攘人群之中的景象,却再也见不到了。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占领范镇,逼着徐家人做油酥火烧。徐家人什么都没带,揣着乾隆爷的圣旨麻溜跑了。日本人大怒,一把火烧了徐家铺子。如今,徐家祖先们换来的东西一件也没剩下,流传下来的只有做火烧的手艺。
1954年,徐家第五代传人徐连功与供销社签订成立联营合作社,成立了范镇火烧联营作坊。人民公社时期,被泰安县人民政府正式命名为范镇油酥火烧,总负责人为徐连功。油酥火烧的手艺越传越广,如今已经遍布长江以北数百个城市。
现在每年来学手艺的也有几十个人,反而是自家的孩子不愿意学习这门手艺。已经四十多岁的徐椿略显惆怅。如今夫妻俩还能支撑这个店,教别人的时候也都是按照最正宗的方法教,但这法子太复杂,人们回去以后是不是真正用上就很难讲了。
从乾隆皇帝时就声名鹊起的范镇油酥火烧,如今已经遍地开花,但物是人非,一切还是不是那个味儿,徐椿就不知道了。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