郓城卢振文“弃商从农”成种粮大户
麦收时节话丰收
2015年06月03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卢振文在大棚内进行田间管理。
文/片 通讯员 李英 赵性宝
记者 崔如坤
“这800亩小麦预计亩产1100斤左右,丰收不是问题”,站在即将丰收的麦田里,郓城的卢振文一脸喜悦。“种粮靠天吃饭,相比成本上升,产量、价格提升幅度有限,赚钱确实不易。”在黄土地上重新摸爬滚打了三年,虽然创业不容易,但卢振文准备继续流转部分土地,把合作社做大做强。
弃商从农 成种粮大户
今年39岁的卢振文是郓城县潘渡镇宋庄人,也是一名退伍兵。他出身农村,前些年一直做生意,2012年底,他注意到村里一些村民外出务工,田地不愿种,便动了承包一批农田种粮的想法。
土地流转是个好事,但并非所有的村民都乐意,为了让流转的土地成方成片,卢振文没少做了工作,村民白天下地干活,他就凑中午去家里做工作,晚上拿着手电筒,挨村挨户地跑,没少费了口舌。
第一年,他承包了600多亩地,种上了玉米,当年就获得丰收,“要保证粮食生产的稳定,只有具备一定的种植规模。只有保持住相当的种植面积,才能在种子、化肥等农资价格都上涨的情况下获得稳定的收益。”卢振文说。
为此,卢振文一直在说服村民把手里的土地流转给他。“每亩年租金为850斤小麦,村民优先入股,优先到合作社打工”的流转条件让不少村民尝到了甜头,现在,经常有村民找上门来,愿意把土地流转给他。到现在为止,卢振文陆续承包了1200亩地。
舍得投入 让利给农民
2013年,卢振文成立了兴润合作社,现有社员107户。社员自愿入股,按股分红。每年夏收和秋收时节为分红时间。而规模化种植让社员看到了好处,去年,他们把分红的资金又重新投入到合作社中。
“我光机械就投入了70多万元,每台价值从几千元到十来万不等,联合收割机享受了国家农机补贴,省了我不少钱!”卢振文笑着说。顺着他的指点,笔者看到,厂房内有玉米收割机、小麦联合收割机、拖拉机、三轮车、微耕机等大小20多台机器。
卢振文把原来做企业的思维用在了农业上,在他创办的辰宇家庭农场内,办公室、厂房、仓库、晾晒处等一应俱全,在卢振文看来,单纯的粮食种植效益有限,他于2014年下半年投资110万元,相继筹建了12个冬暖式大棚,和寿光一家公司签订了合同,对方提供技术管理,保证按照“绿色无公害”的寿光模式进行生产,保证按市场价回收蔬菜,“我把其中的7个大棚租给农户,给他们免费提供技术,第一年免费提供种子和肥料,每年收取一定的租金,最大限度地让村民受益。”卢振文说。
乘惠农东风 做大做强
“自从搞起了种植,我几乎天天看新闻,了解国家农业发展方向和优惠政策,国家的支持让我们种粮户吃了‘定心丸’!”卢振文说。这些年,我省继续对千亩以上种粮大户进行补贴,去年,卢振文有幸享受到每亩40元的种粮补贴。去年4月,市委书记孙爱军亲自去卢振文的合作社指导工作,给了他极大的鼓舞,他准备继续流转部分土地,把合作社做大做强。
种子、化肥、农药的投入不小,加上请人管理田间的工钱,更不是小数目。“我常年请来打理农田的长期工有40多个,夏收、秋收时一天要请160多个短工,这周边村的村民差不多都在我地里打过工!”卢振文说。
“任何种粮大户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卢振文深有感触地说。在种植过程中,卢振文经常遇到难题,而每当有田间技术问题时,郓城县农业局就会派技术人员来进行指导,郓城县每年都组织多次种粮大户和技术人员去寿光、济南、泰安等地进行农业技术培训。
今年的“粮满仓”让卢振文喜笑颜开,展望来年他有更大的憧憬和信心。采访中,卢振文指着眼前新建的沟、桥、渠说,“从前年开始,郓城县就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我承包的农田恰好在这个范围内。这既节约了我的成本,也为我的粮田丰收提供了保障。”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