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什么样的书,这是个问题
2015年06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刘天放

  “读书”是人们经常讲的一句话。读不读书,是衡量一个人的学养、素养、涵养等众多品质和德行的标尺。而读书的外延太大了,虽说无论对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来说,读书是要始终坚守的事,但读什么样的书显得更为重要。有人称自己在“忙于读书”,不过,这“读书”说得有些笼统了。不读书肯定不好,而盲目地读那些缺乏营养甚至有害的书,同样不好。
  目前充斥于市场的各类图书琳琅满目,而且卖得好的不少都是如下图书:靠市场“炒”起来的“畅销书”、有着某种特殊发行渠道或通过行政指令强推下来的书、解读名著的书以及纪实类书,甚至还有影视剧热播而其原著也随之走红的书,等等。我想说的是,读书人一定要时刻警惕以上这些书带来的负面影响。靠市场“炒”起来的书,是与金钱甚至煽动、愚弄、欺骗这些字眼相联系的,读书人要有清醒的判定。所谓“畅销书”多是当下之人写的书,这类书按常理不可能都那么“畅销”,其中大多其实就是靠“身体写作”或“小时代”之类的“快餐”才“畅销”的,且有些还有“文抄公”之嫌疑。通过行政命令式等渠道发行的书,就是不细说,我想大家也知道是怎么回事。纪实类的书不可不提,因为里面有太多未经证实的史实,无论是对历史人物中的伟人、名人、军人、才人,还是强人、学者、商贾、牛人来说,多靠“戏说”来维持卖点,我们能看到的多是演义、野史,或者是单纯的说教。于是,读史书务必辨别真伪,因为读某些史书非但不能让你了解历史真相,反而可能令你无意中以讹传讹。这时,独立思考、辨明是非、批判性阅读显得十分重要。至于那些靠影视剧走红的书,更要有自己的判断,盲目跟风只能降低自己的阅读质量,浪费宝贵的时间。
  当然,读什么样的书是个人的自由,别人无权干涉,不过,要是想注重一下读书的质量,提升一下读书的品位,进而自检一下读的书能否有益于社会进步、责任良知乃至思想、文化价值的提升,那就要选择性地读书了。捧着一本别人写的《论语心得》,怎么也比不上阅读《论语》原著好吧?毕竟那是别人的“解读”或“感想”。读书是要有些独立思考和追问的,否则,你还不如去听评书,就像听央视的“百家讲坛”那样。那些所谓“励志”的书,其“成功经验”无非是些“按图索骥”式的演讲稿而已,也许其中某些经验的确能起到启发的作用,但“程式化”经验帮不了任何人。“心灵鸡汤”喝多了,只能让人更加迷茫,其经验不亚于“彩票中奖”,盖因每个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学历、环境迥异。要是没有背后巨大的商业模式推动,不少“快餐书”不可能成为“畅销书”吧?而谁又愿意在出书人与读者之间建立一种虚伪的人为“运作”关系呢?
  读书是种雅兴,与心气浮躁、功利喧嚣不能搭界。读书时心里十分宁静,犹如海底之清澈和安详。要想读出踏实、感觉、自觉、厚度、意义,就去读国内外的名著,古代和近代的最好,当代的需要挑选;要想读出思想、思考、深度,就去读鲁迅、胡适、钱穆或黑格尔等,就去读《鲁迅全集》、《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国哲学史大纲》、《精神现象学》或《政府论》、《论自由》……少了浮躁之气和功利,才能读出书香来。都说自己在读书、读书是好事,但要对“读什么样的书”有所反思。
  面对“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被我忘记了,那阅读的意义是什么”的疑问,有人给出了我看到的最巧妙的一个回答: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吃了很多的食物,大部分已经一去不复返,而且被我忘掉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了我的骨头和肉;阅读对思想的改变也是如此。反过来,如果吃进去的是有害的东西,那么,我们的那些“骨头和肉”还会健康吗?
  名人说,书是灯塔,书是构建灵魂的工具。我说,读书也许还能使人拯救自我,可能还会学到关爱、自律、包容、敬畏、责任等等这些人类公认的价值,也许还能激发起读者对人的命运、存在意义、价值、个性自由等进行一些有益的思考和检视,甚至能升华到叩问心灵,坚守公平、正义等这些更高价值的程度,使人具备一点人文素养。
  有段时间没到附近的几家小书店逛逛了,可我走进去一看才发现,自己已经置身于由“生财之道”、“长生不老”、“风水八卦”、“升官发财”组成的书籍迷魂阵里。这也应验了一些人的看法:目前书店里的坏书几乎占到了一多半。看来,读不读书是个问题,而读什么样的书,同样是个问题。庸书误人,坏书害人,唯有好书养人。
  (本文作者为山东大学(威海)翻译学院副教授、文化学者、自由撰稿人)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