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言
战场上唱响的《喀秋莎》
2015年06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苗培兴

  据说当时有这么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战斗的间隙,当阵地上的苏联红军唱起这首歌的时候,对面的德国纳粹也会应声附和。
  自从在电视上看了俄罗斯5月9日在红场隆重举行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阅兵活动的报道之后,就老有这么一个旋律于不经意间在我的脑海里响起。这个旋律就是《喀秋莎》。
  对于这首歌,大家都应该很熟悉吧。它是苏联的一首爱情歌曲,旋律很美。歌词写的是一个叫喀秋莎的姑娘,在漫山开遍梨花的季节,站在家乡的河岸边,用歌声传达她对远方爱人的思念的故事。她的爱人在遥远的边疆正在为保家卫国与敌人进行着殊死的战斗。
  这首歌的旋律与一般的爱情歌曲不同。一般的爱情歌曲都很缠绵、很委婉、很柔美,有的还有一些伤感。可它不是。它很欢快、很鲜明、很简捷,无半丝的伤感,却隐隐透着一种自豪的激情。
  这首歌曲诞生于1939年。据说,这首歌在诞生后的一两年里并不红,甚至没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可当1941年来临的时候,这首歌唱红了,甚至,在1941年至1945年的这段时间里,它红透了苏联的整个天空。为什么?因为这段时间是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最艰苦的岁月。伟大的卫国战争中,英勇的苏联红军在战壕里唱起了它,在硝烟与炮火中唱起了它,在向敌人冲锋的路上唱起了它。它是一阕鼓舞红军战士英勇战斗的战歌。
  据说当时有这么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战斗的间隙,当阵地上的苏联红军唱起这首歌的时候,对面的德国纳粹也会应声附和。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黄昏,夕阳西下,战场上的枪炮声刚刚平息,浓烈的硝烟还没有完全散去,寂静的旷野里那棵被炮火烧焦的歪斜着的白杨还在冒着蓝烟,苏联红军的阵地上弹坑累累,残破的刀枪、空弹壳散落一地,无数伤兵与刚刚牺牲的战友横七竖八地躺在被炸毁的战壕里。突然,不知是哪位年轻的红军战士小声唱起了这首歌,紧接着,一个又一个的战士跟着唱了起来,不一会儿,整个阵地上便响起了这优美欢快的旋律。歌声很亮、很欢快,传得很远,一直传到了对面阵地上敌人的耳朵里,人群里开始有人小声地附和起来,也是只有一小会儿的工夫,附和的人多了起来,声音渐渐地增大,形成了一片低沉的声流。此时,红军阵地上的歌声却更加响亮了,变成了吞没一切的声浪。想一想,那是一种怎样的激情与悲壮啊!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当我在四十年前学唱这首歌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想。后来,长大了,也终于想明白了:因为人性中有善的特质,有爱的特质,有柔软的特质,当一首充满了思念、表达爱情的歌曲唱响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受到美的触动,引起他内心深处的善、美、爱的情愫,所以,出现这样的情景是自然的。但是,双方的表达却是不一样的。因为,苏联红军是正义的一方,歌曲表达的是姑娘对他们的圣洁的情感,所以他们唱得理直气壮、铿锵有力,高亢而又嘹亮,充满了深情。而当敌人也附和着唱起来的时候,他们认为敌人的附和亵渎了他们的圣洁的情感,侮辱了他们心中热爱的姑娘,这就更加激起了红军战士们对敌人强烈的仇恨,更大地鼓起了战士们为保卫家国、捍卫这份圣洁的情感而战斗的英勇斗志。所以,红军战士的歌声便会更加响亮,节奏更加坚定,豪气更加冲天。而德国纳粹是非正义的一方,他们是侵略者、是强盗,所以,当他们唱起这首歌的时候,他们的内心就空虚、底气就不足、行为就畏缩、声调就低沉而且短促。
  我很喜欢这首歌,每当唱起它的时候,周身的血液就会沸腾,姑娘深情凝望的画面就会出现,红军战士英勇战斗的画面就会出现,心底就会有一种悲壮的情感、一种保家卫国的使命感产生,声调就会自然而然地变得深情、铿锵而响亮。今天,在庆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我有感于这首歌曲在战争时期所起到的鼓舞自己、打击敌人的巨大作用,特意写下这样的文字怀念这首歌曲曾给我们带来的感动;让我们毋忘历史,倍加珍惜今天的和平,反对一切掠夺和战争,同时,向一切试图破坏和平的势力大声说一声:人类和平发展的潮流浩浩荡荡,顺者昌,逆者必亡。
  最后,让我们记住这首伟大歌曲的创作者——词:诗人米哈伊尔·伊萨科夫斯基;曲:马特维·勃兰切尔。
  (本文作者为知名作家,著有长篇小说《八年官司》)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