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阶层不可能都是“学霸”
2015年06月1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随着各领域改革的推进,学生们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不断增多,当考试卸下了实现社会公平的重担,家长们就不用再为孩子的考试而焦虑不安,而考试的功能则是让合适的人接受合适的教育。
 评论员观察 娄士强
  刚送走高考又迎来中考,或许是因为各地时间不统一,没能形成规模效应,又或许是因为考试后还有高中三年,给“逆袭”留了充分的时间,中考并没有带来如高考般的紧张气氛。本报记者在省城考点采访时就发现,与往年相比,今年陪看考场的家长少了不少。
  其实本该如此,相对于人生这场马拉松来说,一场普通的升学考试,根本不应具备决定性的意义。以往那种如临大敌般的氛围,实际上反映出教育偏离了育人的本职,成了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砝码。随着各领域改革的推进,随着社会保障的完善,学生们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不断增多,家长们淡定地看待考试,将会成为一种常态。
  从“经验论”来探究家长对升学考试的态度,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家长的心理焦虑在减弱。“千禧宝宝”们的家长大多生于上世纪70年代,呈现明显的过渡特征。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往往更容易感受到教育对人生的决定性意义,他们与高考相遇时,国家正急迫地弥补人才断层,教育程度也就成了资源分配的重要标尺;而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恰逢高校扩招,毕业时也没了分配一说,找到什么样的工作,远比在哪所学校毕业更为关键。如果将眼光瞄向过去,社会心理的惯性会让部分家长焦虑;如果将眼光看向未来,就能理解为什么有家长“懒得”去看考场。
  在这里面,应该说能够看到教育变革的趋势,那种“一考定终身”的说法,越来越没有市场。很多人的人生经历已经证实,当初考上什么大学,远不能决定毕业后的生活,泯然众人的状元大有人在,落榜者也未必一事无成。而每年都公布的所谓大学毕业生薪酬排行也很有代表性,人们越发清晰地看到,决定薪酬的主要是工作的地域、从事的行业以及工作单位的性质。难怪有段子说,考上大学的要记得请没考上的同学吃饭,等大学毕业后,好去他们公司打工。
  从长远来看,这样的趋势有利于社会发展,因为不以某场考试结果定终身,也就等于给了学生们更多的成功机会,激励更多的人用一生的时间去奋斗,去寻求并抓住这些机会。应该看到,目前正在进行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正在逐步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国家大力支持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都在为这种改变创造条件。从当前收入水平来看,整个社会正由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变。而庞大的中间阶层也不可能都由“学霸”组成,更多的是学习平平但并没有放弃奋斗的人。
  如果这样的情况继续下去,未来极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景象,考试卸下了实现社会公平的重担,家长们不用再为孩子的考试而焦虑不安,而考试的功能则是让合适的人接受合适的教育。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