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防止屋顶坍塌,李家生曾专门在房屋上方架了一层保护层,现在保护层也不顶用了。
国际洋行旧址现状。
文/片 本报记者 韩微
房顶漏了,那就修呗!可是家住枣庄市市中区龙山街道道南里小区北侧的李家生却反映,自家年久失修的房屋屋顶坍塌,可是自己有钱却修不得,只因这房子不仅是他们的住所,还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际洋行旧址。
房顶又塌了 正好砸在床上
“5月20号那天早上我碰巧起得特别早,吃过早点就站在床边和家人说话,谁知道后面先是哗啦啦的声音,紧接着肩膀和腰一疼。”李家生说他当时蒙了一会儿才意识到,是屋顶塌了。塌的地方正好是床的正上方,人虽然没事,但是放在床上的手机却被掉下来的砖瓦砸了个稀巴烂。
16日,记者来到李家生的家,除了大院门口竖立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际洋行旧址”的石碑显得比较坚实外,走进这个大院,入眼的建筑都是破败残缺的。
其中,李家生住的是大院进门处左边的三间瓦房。在发生屋顶坍塌的房屋地板上,还堆积着掉落的瓦片和竹片。
李家生说,家里屋顶不是第一次塌了,因为自己的房子是文保单位,所以发生坍塌后就赶紧联系了街道和市中区的文广新局。
因为房屋破损严重,在事发后的几天里,家里人都住到了亲戚家。“现在天又热,住别人家时间太长了毕竟不方便,但是咱街道和市文物局的人又说市里不能修,我自己也不能修,只能等着省文物局把修报审批批下来了我们家才能动工修屋顶。”李家生说,这一等就是近一个月的时间,现在家里人只能担惊受怕地在破房子里生活着。
“说是文物, 其实是危房”
省级文物咋还住人呢?李家生介绍说,房子是上世纪80年代时其父亲的工作单位——枣庄市百货站分给家里的。一同住在大院里的有十来户人家,后来在2003年时被评为市级文物。此后虽然还是一样住着,但是一旦有个什么破损,就只能等着市文物局的人来修。以前直接由市里面负责,处理上还算比较快,但现在成了省级文物后,再想修真的是太熬时间。
“这样的环境实在是没法住人,要不是挂着个文物的名头,说这房子是危房都不为过。守着这个房子就是想花自己的钱也不行。真是哪天睡着觉屋顶再塌了,我们的命谁来管?省里的批不下来,我们就要一直等着吗?”李家生无奈地说。
带着李家生的问题,记者联系上了枣庄市文物局,工作人员介绍,现今“国际洋行旧址”的确是省级文保单位,不仅街道没有修缮权,就连市里面也只能是了解情况后,申报给省文物局,等省文物局的批文和修缮款下来后,再由专家进行实地修复,以保证文物的历史性。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除了前些时间坍塌的屋顶,最东边的房子也有半边屋顶已经坍塌,早就不能住人,而在申报给省文物主管部门后,也仅仅是有工作人员来给勘察丈量了房屋,再没有了下文。李家生说,自己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有个安全的住所,不用在“文物”里担惊受怕。
省文物局: 将尽快完成审批洋行保护方案
就枣庄铁道游击队时期遗留的正泰洋行顶部出现坍塌,暂时得不到维修一事,省文物局相关处室负责人6月16日接受记者电话采访说,此事的起因他们部分知情。前几天,枣庄有关方面已通过电话向省文物局反映,此洋行现属于私有,牵扯各方利益和矛盾。根据几张航拍照片,可清晰看到洋行范围内存在明显的私搭乱建现象。
这位相关处室负责人说,根据我国文物古建“谁使用谁维修”的保护原则,正泰洋行属于市级保护文物时,应由使用者负责维修,市级财政予以适当补贴;列为省保之后,仍由使用者负责维修保护,经过下级文物部门和使用者提出申请,省财政可予以适当补助。不过,考虑到正泰洋行现属私人所有,政府财政不可能拿钱给普通居民维修住宅,但对于地方上报的洋行保护技术方案,省文物局将尽快完成审批。
据介绍,由于文物的特殊属性,维修一栋古建所需的资金很可能远远超过再建一栋,因此有充足的保护资金十分关键。目前,山东省每年文物保护资金相比全省文物总需求量缺口仍很大,但较十年前已有很大增加。相比省级,目前17个市文物保护经费“普遍很弱”,是实施文物保护工程中真正的“缺环”。在此情形下,类似枣庄正泰洋行的保护困窘确实存在。
本报记者 乔显佳
铁道游击队 与国际洋行旧址
国际洋行位于枣庄市市中区车站街五号。1939年初,日本侵略者占领枣庄后,在此处开设了“国际洋行”,又称“正泰洋行”、“枣庄国际公司”,它以经营五金布匹等日用百货为幌子,实际是日本侵略军以退役军官为掩护而设的情报点,秘密从事间谍活动的大本营。
1939年8月,为了打击日本侵路军,扩大抗日影响,地下工作者洪振海、王志胜约同宋世九3人各带短枪一支,趁夜摸进“洋行”,将大掌柜、二掌柜击毙,三掌柜击伤,缴获长短枪各一支。1940年1月,铁道游击队成立,为了给侵枣日军以沉重打击,同年8月下旬的一天夜里,洪振海、王志胜带领32名队员二袭“洋行”,共击毙日军13名、翻译一名,缴获长短枪6支、物资一宗。
旧址大门向北,内为四合院,南北各9间主房,东西配房12间,南部房子由石块青砖垒砌而成,北部房子材料主要以青砖为主,屋顶均覆青瓦,建筑风格与现在的房屋基本无异,大门为典型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建筑风格。
本报记者 韩微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