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何把看家本事无偿传授,只因为这个——
只有更多人参与才能形成产业
2015年06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蔡英明琢磨了20多年葡萄种植技术,靠它发家致富。 刘红杰 摄
     本报记者 刘红杰

  初见蔡英明的那天,阳光明媚。53岁的他个头不高,衣着简朴,站在葡萄架下侃侃而谈,声如洪钟。这位曾经的潍坊职业学院的老师,已经成功在市场中卖技术卖产品,他发明的葡萄小龙干技术为多位农民打开了创业路。
  技术接地气,最知道农民想要什么
  5月初,63岁的郭秀清就开始忙着卖葡萄了,记者在寿光市纪台镇齐家村的葡萄棚见到她时,她喜滋滋地说,“刚开园的时候,一斤卖20元,价格不错。”
  郭秀清本来是一个种茄子的菜农,她改种葡萄,源于对蔡英明的信任。前年春节前的一天,郭秀清到蔡英明那里买农药,听说蔡英明种了葡萄,技术好、效益高,动了心,回来就改种了葡萄。转过年的“五一”竟然就卖了葡萄,这让郭秀清很满意。
  郭秀清对蔡英明的信任,不仅仅因为他曾是潍坊职业学院的老师,更因为蔡英明自己种着160亩葡萄。“卖苗的都说自己的品种好,但是看不见谁也无法证实。蔡老师自己就种植了160亩,所以蔡老师种什么,我就种什么。”
  1993年,蔡英明告别讲台,靠从亲朋好友处东拼西凑的资金,承包了70亩土地。“在学校里靠着一点微薄的工资搞研究是不行的,只能从市场上赚钱搞研究。我利用承包地一边赚钱,一边搞研究,可以说我接地气,最知道农民的难处,也最知道农民想要什么,所以我的技术能很快推广开。”
  蔡英明一边种、一边研究,种出果子卖钱,研发出技术免费传授给农民,但卖苗、卖化肥农药,他自己富了,也带着农民富。
  早也值钱晚也值钱,不早不晚不值钱
  种植业赚钱有两个最重要条件,即高产和高价。蔡英明在这两点上做起了文章。
  “什么样的技术不好?栽种3年才丰收的技术就是不好,连年投入足以把农户拖垮拖穷;不高产的技术就是不好,不高产就难赚钱;不优质的技术就不好,果实色泽不美,品质不好;农民不易操作的技术就是不好,用工量大而且不易掌握。”
  葡萄早也值钱,晚也值钱,不早不晚不值钱。蔡英明就研发了早葡萄品种和晚葡萄品种。早葡萄上市比樱桃还早,4月上市;晚葡萄则在大雪纷飞时成熟。今年冬暖棚的葡萄4月20日以后就开始成熟了,批发价达到15-20元/斤。而一般葡萄品种9月份上市,只能卖几块钱。“到了冬天,冷藏的葡萄和我的鲜葡萄一起上市,根本竞争不过我。”
  高手在民间
  蔡英明研发了葡萄小龙干技术,他自有的200多亩地,拿出来160亩种了葡萄。实践后他做了对比:投产快,栽植一年后即可大丰收,其他技术一年后基本绝产;产量高,亩产极易超万斤,其他技术通常只有3000斤左右;成熟早,价格好;易管理,每人能管理10亩以上,而其他技术每人只能管理3亩左右,每亩节省开支5000元左右。
  蔡英明的小龙干技术已经成为“老蔡的公开秘密”,很多人不解,问他辛苦研发的技术为什么免费传授给大家?蔡英明说,只有更多的人参与,才能形成产业。所以谁来我都传,而且一传就懂,一学就会,老太太都能干。
  蔡英明每天都会接待很多来取经的人,有些人很让他感动。“我的技术已经传到全国各地去了,经常会有70多岁的老农民,不舍得花钱坐火车卧铺,买个硬座背着馒头、鸡蛋、花生米,千里迢迢来找我。”
  记者采访时正碰上泗水县林业局局长夏理华带队来学习。夏理华说,他带着一支二十多人的队伍,全是村干部和种植大户,他们都有自己的桃园、苹果园,就是来学新技术的。
  曲师大扶贫办主任赵坤也在队伍中,从2012年开始,他一直在泗水县当第一书记。“曲师大有几百项发明,但村里都用不上。技术接地气,急老百姓所急,才能得到推广。”
  蔡英明还要继续扩大承包土地的面积,他说,他已经有三十多项发明了,但葡萄小龙干技术推广得最快最好,他还要做更多的实验和研发,和更多的农民一起致富。
  省林业厅研究院张繁亮说,“高手在民间。蔡英明就是隐藏在民间的高手。扶贫也好,创业也罢,给钱不如给技术。”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