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纾:
本来是先驱,却落个“坏名声”
2015年07月0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林纾】
     本报记者 张亚楠

  新文化运动中,林纾的名声不太好。在陈独秀、钱玄同等人的描述中,他是一个“老顽固”。的确,他与高举程朱理学、先秦两汉古文以及唐宋八大家旗帜的桐城派作家惺惺相惜。
  但这个人又是公认的翻译外国小说第一人,是他第一次将西方人文观念以最活泼的形式引入中国。在钱钟书眼里,林纾翻译的小说,不仅不受“古文”的限制,甚至忽视了中国语文的习尚。
  身为这样一个两面派,林纾是不是有些精神分裂?但后世有人看得明白:其实林纾本质上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
  根据史料记载,在新文化运动闹得轰轰烈烈的1917年,真正用新文学、白话文完成的优秀作品很少。胡适、陈独秀、钱玄同、傅斯年等人在《新青年》上发表政治散文,鼓吹新思想、文学改良、文学革命,但其表达方式差不多都是文言文。
  陈独秀等人口中的“老顽固”林纾,早在十九世纪末就是文学改革者。在戊戌变法的前一年,林纾用白居易讽喻诗手法写了《闽中新乐府》三十二首,多抨击时弊,文学表现手法上多有对民间文学因素的汲取。当白话兴盛,人人唾弃古文之时,林纾也在他朋友林白水等人创办的《杭州白话报》上开辟专栏,作“白话道情”,风行一时。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林纾从没有刻意反对白话文运动和文学革命。
  但是林纾在身体力行推行白话文的同时,没有像陈独秀等人那样将古文一棒子打死,也没有像钱玄同那样大骂“选学妖孽,桐城谬种”。他是一个温和的改良派。
  林纾传统文化功底深厚,从小痴迷读书,他的文章深得桐城派领袖赏识。当胡适文学改良的主张发表后,林纾加入讨论,表示在提倡白话文的同时,不要刻意将文言文彻底消灭掉。他认为,如果人们不能大量阅读古典文学作品,汲取古典文学营养,就不能写好白话文。
  这很像梅光迪、任鸿隽等人提倡的:大多数民众应该使用白话文,但读书人在尽量用白话文写作的同时,要为文言文留下一定的生存空间,使中国文化这一重要载体不至于失传。
  他曾致信陈独秀:文学改良这种事情,其是非得失,非一朝一夕所能定,亦非一二人所能定。甚愿国内学术界各方面人士能平心静气与我们这些倡导者一起研究这个问题,讨论既熟,是非自明。我们既然已经打出文学改革的大旗,当然不会再退缩,但是我们也决不敢以我们的主张为必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 
  陈独秀显然不这样认为,“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之也。”意思是,这事根本没有讨论的余地。
  林纾说:“西方人讲维新讲变革,却没有将拉丁文作为文化垃圾予以废弃,虽然我说不清为什么,但是同样的道理,中国的马班韩柳也不应该被废。”然而,这个“吾识其理,乃不能道其所以然”的坦诚态度,却被胡适、陈独秀等人揪住小辫子大肆渲染,成为一种荒唐的主张。
  很多事情,要留待历史和时间来辨其是非。对林纾来说,陈独秀、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掌握了更多的话语权,他们的主张也更被后人认可,林纾最后只能落了个文化保守主义者的“坏名声”。
  记者:林大师,放暑假了,您给孩子们推荐本假期读物吧。
  林纾:林译小说是您居家旅行、上课放假、泡妞装逼必备良品,不要998,不要98,只要9块8,欧文、雨果、莎士比亚、狄更斯、哈葛德、小仲马带回家。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