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短信不明链接被种下木马
银行卡被盗刷四次,损失2700多元
2015年07月1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7月12日讯(记者 李大鹏) “银行卡里的钱被盗刷,都是以网上支付形式进行交易,已有2744元不翼而飞了。”近日,烟台的徐先生给本报热线打来电话。民警经过调查核实,原来是徐先生点击短信发来的链接惹的祸。
  7月4日,徐先生收到一条来自10086的短信,点开短信里的网址看了一下,没什么异常,后来用手机银行APP充了50元话费,也没什么异常。
  7月7日,到了徐先生的信用卡还款日,350元的欠款才还了34元,原因是关联的银行卡余额不足。徐先生一查询,才得知银行卡里的2744元不翼而飞。
  卡里的钱去哪儿了呢?经过查询,7月5日银行卡发生了四笔消费共计2744元:两笔流向中国移动,分别是495元和297元;一张去哪儿网订的机票,1855元;还有97元流向理财APP“快钱”。
  徐先生告诉记者,平日里他用钱都会有手机验证和短信提醒,而这四笔交易他均不知情,他也从来没有注册和下载过“去哪儿网”与“快钱”的APP,之前手机也没有显示中病毒。徐先生当即联系银行客服,银行客服表示“赶紧报警,我们全力配合”。
  记者从市内一家银行了解到,用户开通网上快捷支付功能,只需要通过手机操作认证即可,进行快捷支付时,在一定数额内不用输入密码。
  本报法律顾问王智光分析认为,储户在办理银行卡时,已经和银行签订了相应协议,银行应当已经告知客户享有的服务,比如快捷支付功能,如果银行没有尽到告知义务,如果因为该功能的使用造成储户损失,银行应当承担相应责任。王智光还表示,快捷支付功能的开通,除了要经过储户同意,银行也有审核义务,对于该功能的开通和使用,银行应当进行监管,否则对此造成的损失,银行应承担相应责任。 
  不过,该银行通过后台查询,系统向徐先生发送了8条通知,但不知为何徐先生没收到。
  民警告诉记者,徐先生遭遇的是一起典型的电信诈骗案件。犯罪分子通过伪基站向受害人发送不明网址链接,受害人只要一点击,木马病毒就会侵入手机,强行绑架受害人的手机号码,窃取受害人手机里的联系电话、短信内容、银行账号、QQ、微信等所有个人信息,从而实施犯罪。
  民警提醒,有很多犯罪分子都是流窜作案,这给警方破案带来了难度。提醒广大市民,在使用手机时要谨慎存储个人信息,比如银行账号、密码等等,以免犯罪分子得手。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