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饼哥”18年捐出30余万元
淄博江照云免费给敬老院老人摊煎饼,自己却住租来的小平房
2015年08月03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江照云正在摊煎饼。 本报见习记者 李洋 摄
     前不久刚刚上映的《煎饼侠》中有一句台词:“这世上多一个人笑,就少一个人哭。”而这也恰好印证了淄博“煎饼好人”江照云的爱心善举。18年里,他靠摊煎饼维持生计的同时,捐出30余万元帮助贫困家庭和老人,让老人喜笑颜开,而自己却和妻子一直租住在不足30平米的廉租房内。

  本报记者 刘晓       
“我买衣服也是偷着,
要不又得说我”

  今年52岁的江照云是淄博市沂源县西里镇梭背岭村村民。19年前,身背8000多元债务的他,举家迁到县城,靠着妻子摊煎饼的手艺营生。
  然而,“好景”不长,他和妻子吵起了架。
  “刚开始的时候也是光打仗,毕竟我不理解,什么东西都捐出去了,自己家里却破破烂烂的,连件衣服都不舍得买。”妻子刘中香介绍,当年最困难的时候买不起煤球,自己躲在墙角哭。近20年来,江照云一家一直居住在不足30平米的廉租平房里,至今未添置一件像样的家具……
  而江照云一边捐款捐物,一边开导妻子。“当时我没有感觉是在做慈善,啥也不懂,就知道别人有困难了我就想去帮,毕竟自己有吃有喝就可以了,很多孩子上不起学我很心疼。”江照云总是对妻子这样说。
  就这样,妻子慢慢被感化,也踏上了慈善的道路。“他这个人就是这么一颗善心,很实在,到现在快十年了没买过一件新衣服。有时候我买衣服也是偷着买,不敢告诉他,要不又得说我。”刘中香说。
  而在后来的多次捐助当中,妻子一直陪在江照云身边,每次捐款捐物都由妻子亲自将物资送到被捐助人手中。
给贫困生捐了一万
自己孩子借钱上学

  2006年的一天,江照云偶然得知沂源县有个贫困学生刚刚考上了北京的一所大学,却因无钱交学费面临辍学。了解情况后,他将孩子已交8年的保险退掉,用拿到的一万余元帮助这个贫困生圆了大学梦。而这份保险,仅有两年就交满到期。
  “当时也没考虑别的,那个学生的爸妈都是农民,家里很贫困,不能因为这个让孩子没有书读,也像他爸妈一样回家种地。”江照云说,他自己的孩子当年也正好考上了青岛理工大学,上学的学费是从亲戚那借的。“咱还有办法能借到,也能还上,但是那个孩子走投无路啊!”
  就是这样的执着和乐善好施,从1997年开始,他从一次捐款二三百到后来五六千,为当地14个敬老院捐煎饼、小米面,为1998年洪灾、2008年汶川地震、2013年雅安地震等捐款捐物。上世纪90年代在沂源县城还找不到善款接收机构,他就从电视、报纸上寻找慈善捐款账号,然后把钱汇到账号上,每次汇款他都用不一样的名字。18年的时间里他留下了百余张汇款单。
敬老院老人吃了
十年“无名”煎饼

  煎饼是沂源老百姓,特别是老年人的主食,从1997年起,沂源县南麻镇敬老院的老人们,每天都能吃到一位好心人送来的煎饼,他三五天就送一次煎饼,一次送二三十斤,却从不登记也不留名。
  2006年,这个送了近十年煎饼的好心人却突然不来了。正当敬老院的工作人员猜测的时候,敬老院忽然接到了县里慈善总会的电话。原来,沂源县慈善总会打电话,叫敬老院工作人员去慈善总会领小米面、领煎饼,去了以后他们才知道,这些小米面和煎饼就是那位好心人捐献的。
  “这煎饼很好,很少能吃到这么正宗的了。小江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不定期地来敬老院看我们,送米送面,这样的好人不多见了。”一位敬老院老人说。 
  每当江照云看到敬老院的老人,就想起了自己的长辈。“当年父亲是个很乐于助人的人,邻里有个什么事情,他都会去帮忙,帮完就走,不求回报。”江照云一想起父亲,总是说自己骨子里流着他“乐善好施”的血液。
“煎饼哥”想请老师
免费教小孩子

  江照云的善行也感染了儿子江世超。江世超念大学期间,把在学校的奖学金省下来,捐给了困难同学。今年年初,江世超已从浙江大学研究生毕业,谈到儿子的成绩,江照云既自豪又内疚。
  “当时孩子想买雪糕,但家里没钱,只能馋着。也买不起玩具,孩子从小很吃苦也很懂事,没有抱怨什么。”江照云说。
  对于捐助,江照云总是说自己该“退休”了。而他又萌生了另一个想法,那就是自己出钱请老师义务辅导0-3岁的孩子,让他们从小就要“辨好坏,知礼节”。
  现在,江照云的煎饼店已扩展到了4家,并从当地招募了一些下岗职工帮忙管理。而他也在践行自己的另一个想法,希望有一天可以成为现实。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