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式揩油”撞上“美国式共享”
2015年09月12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崔滨

  总有一些话,与生俱来让人心动,比如“你的就是我的”。《纽约时报》本周发表的一篇稿子,便描述了在共享经济的驱动下,无数美国创业者正试图把大到房子、车子,小到钻头、蓝牙功放等物品都拿来共享,创造新的商业模式。
  这的确很让人心动,它意味着你不需要购买,只需要花少量的钱租赁甚至物物交换,就能满足你暂时拥有某样物品的需求。美国作家瑞秋·波特斯曼甚至写了一本书《我的就是你的:协同消费的崛起》,描绘“人人都在另辟蹊径额外多赚点钱,出现了租借、共享物品,而不是购买物品的转变。”
  虽然这样的“共享经济”革命令人振奋,但一家在美国硅谷尝试发展共享经济的中国创业公司“吹米”,则用自己的惨痛经历提醒那些想要共享一切的人们,你拿出来共享赚钱的,应该是你自己而不是别人的东西。
  本周,美国多家华文刊物和网站,纷纷爆出Facebook、谷歌等科技巨头的一些华裔工程师陆续被开除的消息,原因是这些员工加入“吹米”兼职并有偿带游客游览公司甚至到公司食堂品尝美味。公司解聘的理由很一致,“公司花钱请你是来工作的,不是利用便利当导游赚外快的”。
  说起来,“吹米”这间公司,也算是打进美国互联网行业推广中国式“共享经济”的模范生,只是这种“伴游”模式,怎么看怎么像中国式的“揩公司油”传统——用公司的打印机给自己打印网络小说,在茶水间吃各种接待食物,拿工作电话给自己的QQ充黄钻,这在很多中国企业见怪不怪——但在权责明晰的美国,你随便动用公司资源,对不起,后果很严重。
  这出“中国式揩油”撞上“美国式共享”的闹剧,正可以帮助那些想要在共享经济风口飞起来的创业者,厘清“共享”的边界,而这也是该领域目前最受关注的焦点所在。
  如果说此前,从Uber、Airbnb到它们的中国模仿者滴滴打车、小猪短租等,所引发的争议主要是“共享”的商业模式和现行监管体制之间的矛盾,那么,眼下“吹米”在美国遇到的“致人失业”的声誉危机,则让我们看到了“共享”经济的道德矛盾,那就是你用来共享的物品和服务必须是合法的,参与者也应该合法地提供自己的闲置资源和服务。
  共享经济的确代表了未来的某种商业规则,“你的”可以是“我的”,“我的”也可以是“你的”,但那些不是你我的东西,即便再美好诱人,也不要动心。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