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质”不想垫底,治污得多些“铁腕”
2015年10月2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杨曙明
  《空气质量,济南为啥总是“差生”》,这是《齐鲁晚报》10月17日A02版的报道,报道的副标题接着给出了问题的答案:“多个城市都在改善,步子小了自然落后。”
  环保部近日发布了全国74城市9月份的空气质量状况,济南再次垫底,说来让济南市民很无语,也很心烦。近年来,济南的空气质量大都徘徊在后十名,但从环保部门的监测数据看,济南空气质量的整体状况也在不断改善,只是改善幅度不大。所以,同样在进步,人家进步得快,你进步得慢,自然就摆脱不了落后的局面。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济南要想摆脱“垫底”的窘境,必须加倍努力才行。从前不久世界历史大会和抗战胜利阅兵日那几天的蓝天效果看,治霾并非不能“立竿见影”,关键还要看有没有决心和毅力。
  曾几何时,兰州是“全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榜单的常客,可从2012年起,他们忍住“阵痛”,铁腕治污,两三年的时间就摘掉了“黑帽”,去年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竟然达到了313天,实现了还蓝天于市民的承诺,创出了全国效应的“兰州经验”。与济南相比,兰州的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占优,兰州能够实现的济南也应当能够实现,所以,时下的济南应该学习借鉴兰州铁腕治污的经验。
  《要争“气”还得严执法》,这是《齐鲁晚报》10月18日的头版头条。国家环保部长陈吉宁日前在山东调研时指出,山东的空气污染固然有历史原因,但也存在认识不到位、行动不够快、措施不够狠、执法不够严的问题。我想,这既是山东的问题,更是济南空气质量“垫底”的原因所在。
  济南要铁腕治污首先要提高认识,不要动不动就强调“三面环山、黄河北拦”的地理原因。要知道,全国山坳里的城市多了,为什么人家的空气质量比我们好?再者,济南历史上就不是重工业城市,时下的工业经济在全国也不居前列,把“垫底”原因归罪于传统工业实在有点牵强。
  要说济南污染的成因,扬尘、尾气是主因,燃煤在其次,如此就应当对症下药才是。时下的济南不缺房,待销房产存量已经明显偏高,可为何还是个大工地?时下的济南是堵城,车位缺口七十多万,可为何车辆还在无序增加?治污要摈弃急功近利,摆正治污与发展的关系。治污要“依法”,铁腕要“忍痛”,执法要从严,如此加倍努力,才能摆脱“垫底”的窘境,才能像兰州那样,用两三年的时间还蓝天白云于泉城。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