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不必都争“世界一流”
2015年11月0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国家竞争力需要“一流”的高等教育做支持,但构成主体的始终是那些够不上“一流”的普通高校。我们既需要有拔尖的大学参与国际竞争,也需要以更充分的资金投入、更科学的政策引导把塔基筑稳筑牢。
  11月5日,国务院正式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将分三步走: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
  这则方案,体现了中央层面提升高等教育水平的决心,对于那些将全国一流乃至世界一流作为目标的大学来说,无疑是重大利好。同时也应看到,“三步走”战略是层层推进的,一流大学的数量和范围也是逐渐扩大的,这说明最终能够真正成为世界一流的高校只是一小部分。对于多数高校来说,根据自身条件合理地设置目标,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就业机会,或许要比争创“一流”更为现实。
  近年来,“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建设,带动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但具体到各高校的建设情况,也存在诸多问题。越来越多的学校动辄将目标定为“一流”,合并风、改名风兴起;很多学校放弃原有特色或优势,片面追求学科的完整性,建起了综合性大学……越来越多的高校有了趋同的定位,重复性学科建设极为普遍,浪费了资源不说,还加剧了就业难。
  按理说,作为连接中等教育与社会的纽带,高校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为学生服务,既然社会上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高校也应该从自身特点出发,走差异化的道路。高等教育之所以分层次、分等级,就是为了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各类人才,并不是所有的大学都要以“一流”为目标。否则的话,一边是用人单位感叹“大学生水平不行”,一边却是一部分高学历者找不到对口工作,徒增“大学白上了”的叹息。
  事实上,同样以2020年为期限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就把“优化结构办出特色”作为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并具体到“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今年8月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回答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时也提到,将“促进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等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这是国家层面对此前高等教育发展中一些问题的纠偏,也应当成为高校设置目标的重要参考。
  当然,不同层次高校发展目标趋同的情况,根源是教育部门对高校的评估考核指标过于单一,争做“重点”、争创“综合性”、争当“研究型”,也算是高校的无奈之举。的确,一个国家的竞争力需要“一流”的高等教育做支持,但构成主体的始终是那些够不上“一流”的普通高校,决定人才整体水平的,也并非所谓的“名校生”。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们既需要有拔尖的世界一流大学参与国际竞争,也需要以更充分的资金投入、更科学的政策引导把塔基筑稳筑牢。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