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聊城故事,让文化“活起来”
2015年11月2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一个地方、一座城市的文脉和灵魂。故事是文化的沉淀,讲好聊城故事,能让本土传统文化“活起来”。 
  聊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古老的黄河文明与灿烂的运河文明在这里交相辉映,礼乐兴邦的齐鲁文化和慷慨悲歌的燕赵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形成了独特又丰富的文化内涵。 
  早在四五千年前,这里就出现了以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市境内发现的以阳谷景阳冈、茌平教场埔为中心的两组8座龙山文化时期城址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都邑聚”的层级社会结构,标志着人民已经跨入文明社会的门槛。夏商周时期,聊城方国林立,经济和社会发展较快;春秋战国时期,聊城为重要城邑、军事重地;秦汉时期,铜、铁等生产生活工具普遍使用,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较快,培养了不少名士武将。元朝会通河的开凿,使聊城成为漕运要冲。明清时期,为沿河九大商埠之一,天下豪商大贾云集,“往来船舶,络绎不绝”,以至城内“贾寓旅舍,几不能容”。各地商人竞相在聊城城内兴建会馆公所,开办商号、店铺、作坊,百业兴隆,被誉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会”。清代康熙帝4次来聊城,乾隆皇帝9次驻足这块宝地。至今保留的400多处文物古迹,见证了聊城昔日的繁盛。明代中期以后,聊城及其周边各州县私塾遍地,书院林立,教化普施,民风淳厚,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良士。据记载,明清两代录取的山东籍进士共4047人,状元11人,其中隶属于东昌府州县籍者,进士290人,状元3人,仅聊城县就有进士55人,状元2人。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为文化艺术的繁荣创造了条件,《水浒传》、《金瓶梅》、《老残游记》等古典名著中许多故事就发生在聊城。 
  聊城人民还创造了绚丽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目前,全市有县级以上非遗保护项目434个,其中国家级11个。 
  近现代以来,聊城人在民族解放、革命斗争与改革开放的现代历史进程中,创造了不朽的业绩。在文化方面涌现出以傅斯年、季羡林、李苦禅等为代表的享誉海内外的文化大家。 
  本次活动努力把抽象的文字资料、舞台化的历史遗迹、民俗化的文化现象进行通俗解读,讲好聊城故事,让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活起来”,真正发挥文化引领社会、启迪心灵、振奋精神、凝聚力量的功能。  
       (记者 凌文秀)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