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用市场手段保障住有所居
2015年12月25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部分居民“一房难求”,而用于满足低收入阶层需求的保障房却“有房无人”,供求之间出现了明显的资源错配。在提高保障房供给的科学性之外,政府出资建设保障房这种实物配给的方式,或许更值得反思并加以调整。
  国家审计署日前发布的审计结果公告显示,在江西、河南、吉林、湖北、贵州等多地已建成的5.75万套保障性住房处于闲置状态。记者调查发现,除了建设规划偏远、居住质量不佳等问题,部分保障房还存在资金管理、建设、分配环节不透明的情况,甚至沦为“虚假工程量”。
  部分居民“一房难求”,而用于满足低收入阶层需求的保障房却“有房无人”,供求之间出现了明显的资源错配。事实上,类似的情况这些年来一直存在,屡屡出现在官方的监管报告和媒体的调查报道之中,却并没有找到合理的解决之道。在加强监管、加大追责以及提高保障房供给的科学性之外,政府出资建设保障房这种实物配给的方式,或许更值得反思并加以调整。
  现在有关保障房的诸多乱象,总结起来就一句话,保障房的建设和分配,与低收入人群的实际需求并不相符。以政府为主体投资建设保障房,通常不会在寸土寸金的市区零敲碎打,而是集中于某个或某几个片区统一规划。若是建在偏远市郊,入住率就会成问题;若是建在热点片区,必然形成“房租洼地”,难免会出现申请后转租等情况。所以说,哪怕建筑质量、水电气设施等都得到了保障,统一集中规划的模式,也无法满足低收入人群对居住地点、住房条件的多样化需求,出现“有人没房或有房没人”在所难免。
  归根结底,住有所居的满足属于资源配置,而最有效的资源配置,靠的不是市长而是市场。从市场数据来看,现在的城市租房市场,不存在一房难求的情况,只不过低收入人群缺乏负担“市场化房租”的能力。换句话说,如果能够提高低收入者支付房租的能力,让他们在租房市场上自主选择,依靠现有住房也可以实现住有所居。相反,以公积金结余或财政资金建设保障房,让“市长”插手本就供过于求的市场,更是加剧了住房资源的库存。要是再算上保障房建设分配过程中常见的腐败成本,那就更加得不偿失了。
  所以说,既不想资源浪费,又实现住有所居,最好的办法就是把现有的住房资源调动起来。前几天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着重提到了“发展住房租赁市场,鼓励自然人和各类机构投资者购买库存商品房,成为租赁市场的房源提供者”。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就需要逐步改变建房出租或出售这种单一的实物供给模式,把相应的资金直接补贴给难以承担市场化房租的低收入家庭。至于获得补贴者租住什么样的房子,是带独立卫生间的还是不带,也就不需要“专家”去激辩了。
  尤其现在,以房租补贴逐步取代住房实物供给是有现实基础的。一来城乡低保制度已经实行多年,在保障金发放规则和标准核算方面,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和经验;二来城市里的房价、房租等,也可以通过大数据的应用实现动态监管。特别是考虑到以实物供给为主的住房保障模式,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又找不到有效的解决办法,与其勉强修修补补,不如及时转变思路。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