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泉四纸坊
2019年05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小罗庄西面蓄满水的塘坝
     □文/片 赵福平

  翻开史料,我们就会发现在历史上民间造纸的小作坊不少,光济南市长清区就有好几个街镇一些叫纸坊的村子有造纸的记载。这些造纸的村子特点比较明显,那就是靠近水源,非常分散,交通相对闭塞。
  但有这么一个地方,却是连着的四个村庄都造纸,这就是双泉镇远近闻名的四纸坊,由袁纸坊、李纸坊、王纸坊、河洼四个行政村组成。
  从双泉镇政府驻地出发,沿着通往刘口的公路向东南方向行走,到达一个柳行头的村庄,路边就有一块标有“四纸坊”的指路牌,再按所指示的道路前行,走到尽头就是四纸坊了。
  据历史文献记载,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永乐年间(1403-1428)、嘉靖年间(1522-1566),王氏、李氏、袁氏等人家分别从山西洪洞县、山东肥城县及其他地方迁来此地生活居住。由于临河而居,水源丰富,以造纸为营生的作坊迅速发展起来。到了明万历年间因四个村子共同负担关帝庙的香火费用,就共名纸坊庄,民国年间称为四纸坊。1949年,除位于地势低洼的村子叫河洼外,其他三个村子各自用当初的姓氏分别被命名为王纸坊、李纸坊、袁纸坊。
  四纸坊最西面的是李纸坊,从李纸坊往南不远是王纸坊,往东几步为河洼,最东边的是袁纸坊。走到四纸坊,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群山连绵,乡野如画。山多高水多高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发源于不同方向的几条小河弯弯曲曲。小河里的水清澈见底,鱼虾尽显,嬉戏觅食的鹅鸭更是将翡翠般的水面划拉得波光潋滟,浮金跃银。
  四个村子都在小河的旁边,但每个村子的位置却是各有千秋。李纸坊是几条小河汇聚的地方,王纸坊相对来说比较平缓,河洼略有起伏,而袁纸坊的民舍却是呈现出了一种高低错落、上下呼应的山村独有魅力。走在随小河的地势而修建的道路上,走几步就能看到山脚上的几栋房屋,再走几步,又看到小河边山顶上的农家。自由舒展的树木枝杈更是将这些农家衬托得朴实静谧,清新别致。
  本以为四纸坊是四个村子,其实错了,这儿还有一个小罗庄不得不提。小罗庄位于袁纸坊村东南方向大约一公里的山顶上,最早为高氏所建叫高家庄,后来高家渐衰,又以他姓更名罗家庄。清朝雍正年间(1723-1735)尹氏、张氏几户人家由肥城县迁居该村后,这个小村子终于有了稳定的人口。但直到现在,小罗庄仍然面积不大,也就是有十几户人家的样子,由于是个自然村比较小,现在属于袁纸坊村的一部分。所以正常情况下一般人来不到这里,从这儿再向东就是肥城市的地域了。
  过去的四纸坊交通极为闭塞,除了一条能走人的羊肠小道外,再也没有一条比较宽敞的道路能通到这里。农业生产只能肩抗人抬,出门外出只能步行,信息不灵,经济也就落后。
  随着时代的发展及美丽乡村的建设,四纸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往外界的道路宽阔平顺,街巷胡同全部硬化,傍村小河整洁清澈,健身器材随处可见。
  尽管四纸坊的小河中不缺水,但由于土地零散,地势较高,水源不能很好地利用,祖祖辈辈也只能眼巴巴看着水流走而没有办法灌溉,所以在过去的时光中,这里的乡亲过得非常窘迫,长时期得不到很好的改观。
  现在,四纸坊旁边的小河,经过治理,一座座小型塘坝建了起来。这些塘坝在降雨丰沛的时节把大量的流水拦蓄起来,除进行灌溉一定数量的农田果田外,最主要的则是增加了这里地下水的储存和补充,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山间小气候。有了水的润泽,四纸坊的青山有了灵气,村庄有了神韵,而乡亲们更有了美好的心情和灿烂的未来。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